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日咳疫苗是用來避免百日咳的疫苗。[1] 目前疫苗可分為全細胞疫苗(全病原體滅活疫苗)和非細胞性疫苗(裂解滅活疫苗及裂解亞單位疫苗)兩類。[1] 全細胞疫苗有78%的效力,而非細胞性疫苗有71-85%的效力。[1][2] 施打疫苗後,疫苗的效力每年會下降2到10%,而非細胞性疫苗的效力下降較全細胞疫苗更快。 於懷孕期間施打百日咳疫苗,能保護胎兒。[1] 根據估計,百日咳疫苗於2002年拯救超過50萬名孩童。[3]
疫苗說明 | |
---|---|
目標 | Bordetella pertussis |
種類 | 全細胞滅活疫苗、裂解滅活疫苗及裂解亞單位疫苗 |
臨床資料 | |
MedlinePlus | a682198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識別資訊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世界衛生組織與疾病管制局都建議,所有孩童應該例行注射百日咳疫苗。[1][4] 即便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胎兒出生後六周內開始,一直到出生後18月需要施打總共三劑的百日咳疫苗。 一直到青春期,還可能需要多施打幾劑,延長效力。目前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為常見的三合一疫苗,有DPT或DTaP兩種。[1]
由於副作用較少,發達國家較常使用無細胞疫苗。 大約有10到50%的人,在注射全細胞疫苗後,注射處會出現紅疹以及發燒症狀。低於1%的嬰兒會出現熱性痙攣和哭鬧不停。注射非細胞性疫苗,手臂可能會輕微水腫。兩種疫苗都有類似的副作用,但越小的孩子注射全細胞疫苗,副作用越低。六歲以後,不應該再注射全細胞疫苗。但不論哪一種疫苗都不會導致永久性神經症狀。[1]
1914年首次研製成功「全細胞百日咳疫苗」:將細菌大量培養增殖後,沉降菌體,用甲醛溶液在一定溫度下滅活成無傳染性但具有免疫原性的菌體液;把不同血清型的菌體液按比例配合後,製成百日咳疫苗原液。
百日咳疫苗在1926年開發完成。[5]
20世紀80年代初,分離提純了百日咳毒素(PT)與絲狀血凝素(FHA),日本率先研製出「無細胞百日咳疫苗」。解決了「全細胞百日咳疫苗」高反應原性帶來的問題。歐美還在疫苗中加入了「菌毛」(Fim2、Fim3)。
此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必須藥物清單中的藥物,建議所有公衛系統都應該具備。[6] 2014年在美國,一劑混合破傷風、白喉、小兒麻痺和嗜血桿菌的疫苗約15.41美金。[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