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扁魟學名Urolophus javanicus)是扁魟科扁魟屬的一種軟骨魚,現有資訊完全來自一尾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海域發現,長約34公分的雌魚。其體盤的長度稍大於寬度,背面大致呈棕色,尾刺前方有一枚低矮的背鰭[2][3]。其棲地面臨沉重的捕撈與破壞壓力,自1862年被捕獲後再無任何紀錄,已於2023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滅絕物種

Quick Facts 爪哇扁魟, 保護狀況 ...
爪哇扁魟
Thumb
絕滅(2023年)IUCN 3.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鱝目 Myliobatiformes
科: 扁魟科 Urolophidae
屬: 扁魟屬 Urolophus
種:
爪哇扁魟 U. javanicus
二名法
Urolophus javanicus
(Martens, 1864)
異名
列表
  • Trygonoptera javanica Martens, 1864
  • Urolophus (Trygonoptera) javanicus Martens, 1876
Close

研究歷史

爪哇扁魟的唯一紀錄為其模式標本,是動物學家馬滕斯,於1862年7月從當時荷屬東印度首府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一座漁市購入的雌魚,現保存於柏林自然博物館(館藏編號:ZMB 5301)。1864年4月,馬滕斯在普魯士科學院的例行大會上發表這件標本,並將其歸為鷂扁魟屬英語Trygonoptera。當時這個屬僅含昆士蘭鷂扁魟英語Common stingaree一種,而新標本在體色、尾刺數量、眼眶與呼吸孔形態等方面都有別於昆士蘭鷂扁魟,因此馬滕斯將之視為一個新物種,並以巴達維亞所在的爪哇島命名為爪哇鷂扁魟Trygonoptera javanica[2]

1870年,動物學家甘瑟將鷂扁魟屬視作扁魟屬同物異名,爪哇鷂扁魟因而被移至扁魟屬,成為爪哇扁魟Urolophus javanicus[4]。但這項改動並未立即廣獲採納,在往後的數十年間,仍有學者將鷂扁魟屬與扁魟屬視作獨立的兩個屬[5],但也有包含馬滕斯在內的學者,將鷂扁魟屬改為扁魟屬的一個亞屬[6][7]。直到1990年代的一系列形態修訂,才將鷂扁魟屬再度分出扁魟屬[3][8],而爪哇扁魟因形態有別於鷂扁魟屬(如鼻孔外緣不像鷂扁魟屬具有發達的肉褶[3][8]),仍普遍被視為扁魟屬的成員,故未再被移入鷂扁魟屬[9]

形態描述

Thumb
澳洲南部沿海的巨斑扁魟英語Spotted stingaree在外形上最接近爪哇扁魟,但其體型遠大於爪哇扁魟,體色也截然不同[10]

爪哇扁魟的模式標本全長33.8公分[註 1],尚無法確認其是否已臻性成熟[1]。體盤呈圓形,體盤的長度稍大於寬度[註 2];吻頂端呈鈍角,模式標本則有一個小缺角,但後者可能不是本種的典型形態[10]。頭部較短,長度[註 3]約為全長的30%。眼睛小,眼眶長度僅有吻長的15%[10]。眼後方具有邊緣完整、呈逗號狀的大型呼吸孔。鼻孔呈新月形;鼻瓣寬度約為全長的6%,後緣略呈流梳狀。口寬闊而呈弓形,口底有大約十枚乳突[10]。上頜約有30顆牙[10],牙齒小而排列緊密,每顆牙皆有一道橫嵴。腹鰭呈圓角矩形。尾長約為體盤長的80%[10],尾部約中間處有一枚低矮的半心形背鰭,背鰭後方緊貼著一根毒刺,毒刺兩側各有20個小鋸齒。尾鰭短而圓,尾鰭上葉較下葉的起點靠後[2][3][7]

爪哇扁魟的體表光滑,不具盾鱗,但體盤背面的中央有微小的白色突起。背面呈深褐色,密佈深淺不一的模糊斑塊,或為長期浸泡酒精所致[10];腹面為稍帶有紅色調的淺灰色[2][3][7]

分佈與生態

從19世紀漁船的航行能力與捕撈技術研判,爪哇扁魟的模式標本來自爪哇海,距離雅加達海岸很可能不出40公里,與摩鹿加群島卡伊扁魟英語Kai stingaree並列為印度尼西亞唯二的扁魟科魚類,兩者的分佈範圍應不重疊。科學家對其確切分佈範圍、偏好的環境與深度均知之甚少,但可能非常侷限。按照其他扁魟科物種的繁殖模式,爪哇扁魟應為無胎盤之胎生魚類,妊娠期長,每胎產下的幼魚數量相當少[1]

保育現況

Thumb
2022年的雅加達灣與鄰近海域,明顯可見雅加達灣有多個填海造陸的工程

爪哇扁魟自1862年被首次發現以來,就再也沒有其他紀錄,也因此未受任何保護。早在19世紀末,爪哇海沿岸的底棲漁獲量便已持續下降,而在20世紀結束前,印度尼西亞的總捕撈量已經超過最大持續生產量英語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但印度尼西亞政府迄今對近海漁撈仍甚少管制,漁業政策亦仍着重增進捕撈能力。印度尼西亞素為魟魚的捕撈大國,當地的魟魚或被針對性捕撈,或作為有價值的混獲而被抓上岸。同時,印度尼西亞海域長期存在開發與污染問題,在爪哇扁魟發現地——雅加達灣英語Jakarta Bay一帶尤其嚴重,高達九成的海岸線出於養殖漁業農業工業城市擴張等用途被開發,加上雅加達等城市的污染物直接或間接排入海中,引發優養化重金屬污染,致使沿海棲地急速退化[1]

200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次將爪哇扁魟載入紅皮書,評估報告將之列為極危物種,強調該物種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很可能已經滅絕[12]。一支跨國研究團隊則自2001年起,陸續在印度尼西亞多個海域,以及主要的卸魚地點進行廣泛調查,惟截至2023年3月,均未發現任何爪哇扁魟。鑑於沉重的捕撈壓力與極度惡劣的棲地品質,加之生活史長、子代數少,分佈又侷限在地形平坦、缺乏庇護的爪哇海,該團隊計算出爪哇扁魟在2023年的平均滅絕率高達97%,遠高於紅皮書設定的滅絕標準。因此,IUCN在2023年12月公佈新的評估報告,將爪哇扁魟改列為滅絕等級[1],是史上第一種被證實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海水魚[13][14]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