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亦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評價中,海地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153位。2004年,海地的GDP(按購買力計算)為120.5億美元,排名第145位;人均GDP為1500美元,排名第159位。2004年海地通貨膨脹率為22%,外債為14億美元。

Quick Facts 貨幣, 財政年度 ...
海地經濟
Thumb
貨幣海地古德(HTG)
財政年度10月1日-9月30日
貿易組織
加勒比共同體世界貿易組織
統計數據
GDP
GDP排名149名(PPP) (2017); 213th by (人均,PPP) (2017)
GDP增長率
  • 1.2% (2017) 1.5% (2018)
  • −0.9% (2019e) −1.4% (2020f)[2][note 1]
人均GDP
  • $869 (nominal, 2018年數據)[1]
  • $1,865 (PPP, 2018年數據)[1]
各產業GDP
農業:21.9%
工業:20.8%
服務業:57.3% (2017年數據)[3]
12.885% (2018)[1]
58.5% (2012年數據)[3]
41.1 (2012)[4]
勞動力
459.4萬[3]
各產業勞動力
農業:38.1%
工業:11.5%
服務業:50.4% (2010年數據)
失業率13.2%
主要產業
製糖麵粉工業紡織業水泥製造業輕工業、進口導向型工業
179th (below average, 2020)[7]
對外貿易
出口$9.601億 (2017年數據)[3]
出口商品
服裝、製成品、精油(葡萄製品)、可可、芒果、咖啡、苦橙(大馬尼爾)
主要出口夥伴
 美國 80.8%
 多米尼加 5.1% (2016年數據)[8]
 智利 3.7% (2016年數據)
進口$36.21億 (2017年數據)[3]
進口商品
食品、製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燃料、工業原料
主要進口夥伴
 美國 19.3%
 中國 18.9%
 歐洲聯盟 18.1%
 印度尼西亞 6.5% [9]
 哥倫比亞 4.8% (2016年數據)
$1.46 billion (31 December 2017年數據)[3]
外債總額
$26.07億 (2017年末數據)[3]
公共財政
31.1%(佔GDP比重,2017年數據)[3]
收入$15.8億 (2017年數據)[3]
支出$22.51億 (2017年數據)[3]
經濟援助$6億 (FY04年數據)
$20.44億 (2017年末數據)[3]
主要數據來源: CIA世界概況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數據單位均為美元
Close

海地貨幣為古爾德(Gourde),縮寫為HTG,一古爾德合100生丁。

經濟史

海地從法國政府在1804年獨立前,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生產力的殖民地。獨立後海地在國際舞台上遭受孤立,讓-皮埃爾·布瓦耶時期法國對海地提出了索賠要求,要求其賠償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絕,法國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來封鎖伊斯帕尼奧拉島,強索3000萬美元的賠償。布瓦耶最後同意支付1800萬美元,但是海地無力支付,於是同法國展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把賠款減為1200萬美元,在30年內支付,每年支付40萬美元。為了應付賠款,布瓦耶減少了政府開支,並在農村採取軍事管理政策,以期維持農業生產。1883年,最終還完賠款。

農業

Thumb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貧民區

1987年之前,海地國內生產的稻米仍能供應國內需求,海地人以稻米為主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任內(1992~2000),克林頓政府施壓海地政府調降美國稻米進口關稅從35%到3%,美國農業部補助下的美國稻米,竟佔海地民眾稻米年消費總量40萬公噸的4分之3。農業生產基礎完全被摧毀,克林頓在聯合國駐海地特別大使任內因此道歉。 海地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大部分農民在自己擁有的小塊土地上耕作,提供基本的口糧。不獲利的小農場佔全國耕地總數的70%。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海地獨立後將面積廣大的甘蔗種植園拆分成小地產分配給黑人所致(1791年海地的糖出口量為74000噸,1825年跌至2噸,1960年為15000噸)。在1791-1802年海地黑人起義期間,北部乾燥平原上的灌溉系統被黑人奴隸破壞,至19世紀初被徹底廢棄,導致占海地人口50%的北海地人只能在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7%的耕地上生活。1915年-1934年美國佔領期間,在海地北部建立了一些大農場,其面積佔全國耕地的7%,但提供了海地全國30%的農業產量。

海地目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和高粱。北方有少量旱稻,阿蒂博尼特區有7萬公頃的水稻田。木薯、甘薯、山藥等塊莖作物和香蕉僅供海地本國居民食用,並不出口。海地的主要經濟作物是咖啡,其種植面積約14萬公頃,其出口量在2.2萬噸至4萬噸之間浮動。次要的經濟作物包括甘蔗和劍麻。2004年,海地的出口總額為3.38億美元,最大的出口對象是美國(占海地出口總額的81.8%),其次是多米尼加加拿大。糧食是海地最主要的進口商品,其次是紡織品和其他消費品。2004年海地的進口額為10.85億美元,最大的進口國是美國(占海地進口總額的52.9%),其次是多米尼加、日本德國

工業

Thumb
海地工寮

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1960年代在阿蒂博尼特河谷建立了水力發電廠,首都太子港水泥、麵粉、製鞋、紡織、肥皂、製藥、飲料、植物油、塑料、家具、釀酒等小型消費工業,北部平原有劍麻加工廠,累凱平原的甘蔗種植區有糖廠。海地的失業率極高通常在60%上下,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

觀光業

Thumb
海地觀光巴士

海地政府曾致力於發展旅遊業,並曾經設立了專門的旅遊部。到1956年,海地的外國遊客已經達6.6萬人,主要是來自北美的遊客,他們為海地政府帶來了除咖啡出口外的第二大外匯收入(1961年為1000萬美元)。1962年後,由於政治原因和愛滋病,來自外國的遊客數量大大下降。

救濟

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在1995財政年度至1999財政年度之間,美國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用於購買食品、農業發展、教師培訓、計劃生育和健康保障計劃。美國和平隊和其他民間慈善組織也向海地派出援助人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開發銀行也向海地提供了財政援助。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