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池(英語:Yew Tee)是新加坡西部的一個區域。為蔡厝港下的一個分區。

Quick Facts
Thumb
油池鄰里中心照片
Close

歷史

油池(閩南語白話字:Iû-tî)曾爲兀蘭路邊上的一個小村莊。

在學者Victor R. Savege和Brenda S. A. Yeoh所著的《地名學:新加坡街名研究》中,引用1991年《海峽時報》報導[1],稱該村莊之所以被命名爲油池,是因爲在日本佔領時期(1942年至1945年),當地曾儲存油品。油池村曾住有300多戶人家,大多數都是種植蔬菜、飼養雞鴨的小農。之後油池的土地被發展,導致許多居民搬離。[2]

然而,在學者黃友平所著的《新加坡地名探索》中,引用1938年《新加坡自由西報英語Singapore Free Press》報導[3],證明當地實際上在1938年就已被命名爲Yew Tee。油池村是因爲有數個油池而得名,但它們皆毀於二戰[4]根據1924年《海峽時報》報導,當地油庫的建立始於1922年,並預計在1925年4月完工,油庫有約70座,該工程也將當地叢林發展成一小市鎮。[5]

此外,1941年《南洋商報》也已報道過油池村有幾十個政府蓄油池。油池村在兩年前本是山芭一小市鎮,除了馬路西邊有亞答店鋪、蓄油池以及一無線電臺外,其餘皆爲橡膠林。在1940年3月22日,油池發生大火,共有25間老舊店屋被燒毀,250人無家可歸,造成損失約40000[6][7]。火災後,當地建立起鋼骨水泥的現代化建築,加之當時戰雲瀰漫下,無線電臺的擴大以及城市人口的遷移,使得油池鄉村得以繁榮發展。[8]

而根據當地居民於1988年的口述歷史,過去油池村也被叫「土油城」或「無線電腳」。二戰以前,油池村已有30多個英軍的大油庫,每個油庫都用堅固的水泥建成,油庫四周是個一、二層樓高的圍牆。油池村便是因為這些油庫而得名。二戰日軍兵臨新山海峽之前,也就是1941年快到聖誕節的時候,油池村的油庫發生劇烈爆炸,但不清楚究竟是日軍轟炸機的炮火所致,或是英軍不想讓日軍佔有油庫而親自把它們炸掉。[9][10]

主要設施

政治

2015年,油池與馬西嶺形成馬西嶺-油池集選區[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