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關係,是指中國上海市與香港之間的關係。香港和上海有着密切的關係,且相互影響。早至清朝,1842年《南京條約》後,五口通商,其中一口即為上海,當時就開始與香港有貿易關係,故港府在開拓九龍半島時,就決定以主要經貿夥伴來命名新街道,當中一條就是上海街了。與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很大部分是由南遷香港的上海商人帶動;到了今天,許多港商亦有在上海投資[3]。1990年,朱鎔基訪問香港時曾說:「香港之所長,是上海之所短;上海之所長,是香港之所需。」滬港兩地制度不同,基礎不同,經濟腹地不同,運作方式也不一樣,各有特點和長處。香港是亞洲區域性的金融中心,而上海現時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金融中心[4]。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在2001年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香港不用擔心被上海取代;滬港兩地的關係是「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繁榮」;在金融、航運、服務、管理,以及高層次專業人才等方面,香港都較上海更具優勢[5]。
目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上海設有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負責對上海和周邊省市的聯絡溝通等職務。[6]
經濟
滬港兩地的金融業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很多往來,當時上海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關閉了上海各類金融市場,與此同時香港則承接了一批來自上海的資金、銀行家及金融機構。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工商界積極返回上海投資,促進了兩地經濟與金融業的往來。[7][8]1990年代初,大批香港資本進軍上海,當時以房地產投資與製造業設廠為主[9]。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使中國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允許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者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2018年4月11日,滬港通每日交易額度計劃將擴大4倍。[11][12]
截至2019年,來自香港的投資占上海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2%。香港已成為上海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13]
人口遷移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上海及蘇浙一帶有不少資本家和一些人口帶同資本和機器南來香港,部分區於北角、鰂魚涌、寶馬山一帶,致使北角當時有「小上海」之稱。這情況到後來福建人佔據北角後,上海人就開始遷至香港各處,鮮有如部分籍貫一般集中在某些地區。南來的有部分成為了演藝界紅星,例如沈殿霞、汪明荃、陳鴻烈、姜大衛、鄭佩佩、馬海倫、岳華等。南來文人最有名的,當數張愛玲。《72家房客》等就有沈殿霞飾演的上海婆,以戲劇方式描繪港人對上海人的部分性格投射。
飲食
隨着人口遷移,香港也開設了一些以上海麵食、菜飯等,但口味已稍為調整以遷就港人的港式上海餐廳,也有一些較為正宗的上海菜。1977年創會的上海總會位於中環雲咸街一號南華大廈一至三樓,設有滬菜餐廳。上海方面,約2010年代起陸續有人開設港式茶餐廳,但為數不多。
滬港合作機制
2003年10月27日,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香港共同主持召開滬港經貿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正式宣佈建立滬港經貿合作會議機制,決定根據需要由雙方協商不定期舉行會議,溝通交流滬港兩地合作情況,討論合作交流重要事項,研究安排重要工作。滬港合作機制是香港與內地省(直轄市)正式建立的三大合作機制之一,截至2024年共進行六次會議[14][15][16]。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