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院[註 1],或譯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1]拉丁語Academia Europaea)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和歐洲聯盟的人文和科學院。[2][3]歐洲科學院於1988年成立,由皇家學會和其它的歐洲國家的科學院共同發起,作為代表整個歐洲的科學院,它包含了所有的學術領域。[3] 歐洲科學院從歐洲理事會的47個成員國根據學術成就選舉院士。每年選舉結果公佈時,眾多組織均作為重大的榮譽予以慶祝。[4][5][6][7] 當選的院士有權利在姓名後添加MAE的榮銜。

歐盟委員會創立的科學顧問機制中,歐洲科學院是歐洲聯盟的官方顧問。[8] 在秘書處的協助下,歐洲科學院與其他學術機構共同組建「歐洲科學院科學政策顧問委員會」。[9] 顧問委員會藉助代表歐洲大陸的歐洲科學院和歐洲超過100個國家學院的學識,共同向歐盟委員會提供獨立的諮詢建議。[10]

歷史

1985年,在巴黎舉行的歐洲各國科技部長會議上,成立「歐洲科學院」的設想被首次提出。此後,這項工作由皇家學會(英國)負責推進,這也導致了1986年6月的倫敦會議,出席者包括Arnold Burgen(英國)、Hubert Curien(法國)、Umberto Columbo(意大利)、David Magnusson(瑞典)、Eugen Seibold(德國)、Ruud van Lieshout(荷蘭)。大家贊同,確實需要這一新的組織。兩個核心的目標為:

  • 代表歐洲的科學家表達思想和意見。
  • 協調和代表歐洲各國研究機構的利益。

歐洲科學院的目標被特別的保持廣泛,覆蓋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這將確保跨學科的討論和活動。歐洲科學院最初的工作包括每年舉行的院士年會、多學科的研討會、跨學科的學術期刊、新聞報道、提供獨立的顧問意見、增加歐洲內部的學術流動性、提高公眾對於科學的理解等。

1988年9月,這一新的機構的名稱被確定為Academia Europaea,成立大會由首任院長Arnold Burgen主持,在劍橋召開。時任法國科技部長的Hubert Curien乘坐直升機到達,發表了開幕演講,並代表法國政府向科學院提供積極的支持。Hubert Curien也在未來出任歐洲科學院的第二任院長。歐洲科學院的第一屆年會於1989年6月在倫敦召開,此時科學院共有627位院士。

在1989年以後,歐洲大陸在科學、政治、經濟等領域都經歷了重大的變化。歐洲科學院也應之不斷發展,從創建時一個由西歐學者主導的組織,成為目前完全獨立、真正覆蓋整個歐洲大陸的科學院。

歐洲科學院的運營資金包括創建時設立的基金、成員國的捐贈、特別的項目資金、德國國家科學院等各國科學院的資金支持等。[11]

使命

歐洲科學院的使命包括:

  • 增強公眾對於歐洲學術研究價值的了解和感激。
  • 向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關於科學和學術的建議。
  • 鼓勵所有知識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和國際合作,特別是與歐洲相關的研究。
  • 尋找具備跨歐洲重要性的學術問題,提議適當的方式,以確保這些問題被充分的研究。

歐洲科學院將致力於:

  • 鼓勵學術、研究、教育方面的最高標準。
  • 增進公眾對於知識與學術能夠帶來的社會效益的了解。[12]

院長

  • Arnold Burgen (1988–1994)
  • Hubert Curien (1994–1997)
  • Stig Strömholm (1997–2002)
  • Jürgen Mittelstraß (2002–2008)
  • Lars Walløe (2008-2014)
  • Sierd Cloetingh (2014起)

學術管理

歐洲科學院的學術管理基於學部的架構。所有的院士當選後均被安排至一個學部。目前,歐洲科學院一共有二十個學部,包括

  • 應用與轉化生物學[13]
  • 行為科學[14]
  •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15]
  • 細胞生物學[16]
  • 化學科學[17]
  • 古典和東方研究[18]
  • 地理和天文科學[19]
  • 經濟、商業和管理科學[20]
  • 歷史和考古學[21]
  • 信息科學[22]
  • 法律[23]
  • 語言學[24]
  • 文學和戲劇研究[25]
  • 數學[26]
  • 音樂學、藝術和建築史[27]
  • 組織和進化生物學[28]
  • 哲學、神學和宗教研究[29]
  • 物理和工程科學[30]
  • 生理學和醫學[31]
  • 社會科學[32]

嘉獎和獎項

  • 歐洲科學院院士稱號每年授予經選定的科學家。
  • 伊拉茲馬斯獎章和講座[33]是歐洲科學院每年的重點。它被授予表彰歐洲個人在學術領域的長期成就。
  • Burgen獎金[34]表彰博士後級別的年輕歐洲學人,他們需要是成長中的人才和他們學術領域潛在的未來領袖。
  • 俄羅斯獎[35]表彰俄羅斯的年輕科學家。
  • 歐洲科學院金質獎章[36]授予並非院士的組織或個人,以表彰其對於歐洲科學的貢獻。

出版物

1993年起,歐洲科學院出版《歐洲評論》。1998年起,《歐洲評論》由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歐洲評論》是一份同行評議的國際性季刊。

期刊的管理由獨立的委員會負責。《歐洲評論》發表可以引發全世界的知識讀者廣泛興趣的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投搞來自於學者、專業人士、政府官員,針對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議題。《歐洲評論》也刊發歐洲科學院舉辦的會議和研討會的論文。編輯委員會同時邀請主要的意見領袖提供特別的文章和評論。可以在劍橋大學的網站上查閱《歐洲評論》的全文。[37]

辦公室

歐洲科學院的總部位於倫敦,這也是總秘書處的辦公地點。歐洲科學院與區域和地方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多個區域性的學術中心[38]

  • 歐洲科學院弗羅茨瓦夫學術中心[39] - 自從2012年1月起開始運營,主要支持中東歐的學者,聚焦於國際學術活動、暑期學校、學術講座、高級別專家小組等。
  • 歐洲科學院巴塞隆拿學術中心[40] - 自從2013年1月起開始運營,聚焦於推進多學科的科學活動,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
  • 歐洲科學院卑爾根學術中心[41] - 自從2014年春季開始運營,聚焦於北海地區的學術活動。
  • 歐洲科學院格拉茨信息中心[42] - 成立於2010年,負責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維護。

參閱

歐洲科學院不應與以下兩個機構混淆。這兩個機構未被任何歐洲科學院之間的傘狀組織接納,並被《自然》期刊描述為「爭議性組織」。

  • 比利時歐洲科學院(英語: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43][44]
  • 歐洲科學暨藝術學院(英語: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45]

另外,還有位於德國漢諾威的歐洲自然科學院(英語: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德語:Europä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也是與歐洲科學院無關的社團組織。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