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本說一切有部(梵語: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Mūlasarvāstivāda)是佛教部派之一,佛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出,相對於犍陀羅國和迦濕彌羅國等地的傳承,在摩偷羅國的說一切有部後來又自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稱其為「持律者[1]」。[2]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比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夾雜了更多的譬喻和本生。最早的有關記錄可見於《大智度論》:
“ | 憂婆離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3]、增一、憂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4] 作毘尼藏。
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泥。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
” |
根本說一切有部與說一切有部之間的關係,長期在學界中爭論。在《異部宗輪論》等早期經論中只提及了說一切有部這麼一個稱呼,根本說一切有部這個稱呼出現在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並認為從它分出了四個部派。現代學者則傾向於認為這兩個學派是獨立發展的。
1982年,德國梵文學者貝歇特(Heinz Bechert)進行一次名為《小乘文獻的部派歸屬》的系列研究,發現這兩個部派最大的區別在於律藏,論藏次之,至於經藏只有文句上的細微差別。日本學者榎本文雄,認為這兩個部派其實是同一個部派,因時間地域的差異,而形成兩個名稱[5]。2000年,發表《根本說一切有部和說一切有部》以證明此說。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