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室及諸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先由明太祖封為高陽王,靖難之役多有戰功,後由明成祖封為漢王。明宣宗初年謀反失敗,廢為庶人。期間腳勾宣宗仆地,宣宗一怒之下,將其炮烙而死。
為明成祖嫡次子,生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陽王。
明成祖長子朱高熾體肥,腰腹經數圍而累贅,不為成祖所喜。朱高煦身長七尺餘,有膂力,善騎射,頗類成祖,在靖難之役時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成祖曾許諾事成後立他為太子。靖難成功後,欲立他為太子,但最後衡量過各方利害後,仍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封朱高煦為漢王[1]。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效法其父親成祖,篡奪太子朱高熾之位,在成祖在位期間,不斷找機會攻擊太子朱高熾。朱高熾肥胖,且有腳病,兩邊的宦官架著腋下行走,經常跌倒。朱高煦就在後面說:「前面的人跌倒,後面的人要懂得小心。」消遣朱高熾。皇太孫朱瞻基應聲稱:「還有更後面的人懂得小心。」[2]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在太子之爭中下獄,但最終沒有成功。朱高煦最初封於雲南,怏怏不肯去,稱「我犯了甚麼罪,為何要貶我到萬里之外?」後封於山東青州府,又稱「我犯了甚麼罪,為何要貶我到荒地?」遂留於京師(南京)。又請得天策衛為護衛,甚喜,稱「唐太宗當過的天策上將,我當上了!」在南京,按《列朝詩集》小傳,《擬古感興詩》28 篇,其臣僚鏤版行之,盛稱其「英資睿智,雄才蓋世,合二聖之規模,成一代之製作。」列朝詩集乾集之下錄朱高煦詩10首。朱瞻基方面記載以鐵錘殺兵馬指揮使徐野驢,又肢解數人拋於江中。史稱其日事遊嬉,不肯學問。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北伐後還南京,得知朱高煦作惡數事,欲廢其為庶人,後經太子力勸而得免,被強行遷封於山東青州府樂安州(今山東廣饒縣東北)[3]。
永樂十九年,朱高煦長子、漢世子朱瞻壑死後,嫡次子朱瞻圻繼為世子,因追憾其父殺母,故屢次向成祖上奏朱高煦之過惡,都是外人不得而知的,明成祖稱:「你們是父子,為何忍心這樣?」朱高煦亦知此事。成祖北征駕崩後,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輒潛遣人馳報朱高煦,一晝夜六七行,內有稱「朝廷將發兵征樂安(朱高煦封地)」之語,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數十人入京師,潛伺有變。仁宗即位後,朱高煦進京朝覲,稱朱瞻圻不孝,並將朱瞻圻向其通風報信的數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稱:「你在父子兄弟之間都可以講那麼多讒言,離間我們兄弟,何況他人呢?」朱高煦則稱:「我是他父親,他還在大行皇帝(明成祖)前詆毀我,何況是陛下呢?他的罪該死!」仁宗稱「小孩子而已,不必殺,發配鳳陽,守皇陵好了。」廢其為庶人,令守陵鳳陽,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護,誅其紀善李遜。仁宗隨後於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為漢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濟陽王,朱瞻域臨淄王,朱瞻垶昌樂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齊東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豐王,朱瞻垹新泰王[4]。
明仁宗在位十個月駕崩,明仁宗駕崩時,長子朱瞻基身在南京,聞仁宗死訊後立即趕回北京即位,即明宣宗,朱高煦曾企圖趁朱瞻基途經山東時伏擊,結果失敗。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州(今山東廣饒東北)謀反,是為高煦之亂,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
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八日,宣宗率軍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師,命於皇城西安門內築館,囚禁朱高煦夫婦及諸子。後將朱高煦鎖於皇宮右順門外之逍遙城[5]。宣宗親自往逍遙城長時間觀看鎖繫的朱高煦,朱高煦突然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壯士翻轉銅缸將其覆蓋在內,朱高煦力大,竟將三百斤重的銅缸扛起移動,宣宗命人將炭堆積在銅缸上然後點火,炮烙之,木炭堆積如山,火燒超過一個時辰,最後銅缸熔化,朱高煦死在其中。其妃韋氏及全部兒子也被宣宗一起派人殺死[6]。
年份 | 地區 | 作品 | 演員 |
1996年 | 中國 | 《飲馬流花河》 | 黃河 |
2005年 | 中國 | 《大明天子》 | 徐煜傑 |
2006年 | 中國 | 《傳國璽》 | 呂良偉 |
2008年 | 中國 | 《大明奇才》 | 傅亨 |
2009年 | 中國 | 《鄭和下西洋》 | 楊帆 |
2015年 | 中國 | 《英雄決》 | 廖詩琅 |
2016年 | 中國 | 《極品家丁》 | 朱泳騰 |
2019年 | 中國 | 《大明風華》 | 俞灝明 |
2022年 | 中國 | 《山河月明》 | 王旭東 |
待播 | 中國 | 《錦衣夜行》 | 曲哲明 |
年份 | 地區 | 作品 | 演員 |
1987年 | 中國、菲律賓 |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 張會波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