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梵文sthaviravāda巴利文theravāda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依照印度佛教史而論概念內涵,上座部與大眾部是因為戒律議題的分歧而分裂,不是因為修行目標是要成佛或成阿羅漢的分歧而分裂。上座原意指長老,是出自描述在當時導致佛教根本分裂的戒律議題中採取保守解釋立場一方的僧團成員背景情況。依照佛教史而言,在修行方向上,固然大部分上座部宗派以修持聲聞乘的教法為主,但概念上並不排除上座部之中會有某些宗派或個人修持上座部版本的菩薩乘的教法的可能性存在,所以某些佛教文獻中也偶爾見過提及大乘上座部的例證。就此而言,現今佛教界被粗分命名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兩大教派,僅是概念上對主要教派的大致區分與命名,而上座部佛教也有自身版本的大乘(菩薩乘)教義內容,參見南傳菩薩道

歷史

佛教僧團中,不問年齡種姓與地位,以先出家具足戒者為上座(Sthavira),後出家者應對他們表示尊敬。如《摩訶僧祗律》中說:「先出家(受具)者,應受禮、起迎、合掌、低頭、恭敬。先出家者,應作上座:應先受請、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而僧團中的所有成員,稱為大眾。僧團採取民主原則,僧眾一律平等,都有權利參加僧團事務的討論和表決。

根本分裂

所有部派共同傳說,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佛教僧團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傳承。分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戒律的見解不同;也有傳說認為,是因為大天五事造成。

先上座部與分別說部

根本上座部中,在西南印阿槃提的僧團,發展為分別說部。原先在摩偷羅國的僧團,形成先上座部,向西北印度罽賓發展。現代學者綜合南北傳主要文獻分析認為,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形成先上座部分別說部大眾部三系鼎立的局面。

從《善見律毘婆沙》記載來看,當時雖因為傳承及地域分佈,使得部派分裂,但各部派間仍是相互尊重,並沒有太大分歧[1]。但阿育王出身西南印度,在政策上可能偏向分別說部與大眾部,壓抑了西北先上座部僧團,使得僧團之間產生嫌隙[2]。各部派僧團尋求政治力量的支持,以發展自身勢力。在阿育王之後,各部派僧團逐漸形成不相容的態勢。上座部後續分化的主要標誌性文獻是提婆設摩識身論》,此論先批判「分別論者」為「誹謗、違越、拒逆世尊所說契經」,再自稱「性空論者」而批判了「補特伽羅論者」,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先上座部

佛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先上座部的成員中,在拘舍彌一帶的僧團,形成犢子部迦多衍尼子在恆河流域某地著《發智論》,批評犢子部的宗義,影響了在摩偷羅國迦濕彌羅的上座部僧團,成立了說一切有部。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的分立,形成四大部派傳統。

其中以說一切有部最為興盛,也深深影響到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而不同意說一切有部學說的舊有先上座部成員,部份遷移至山區,形成雪山部[3]

犢子部因對《發智論》中的一頌[4]的解釋不同[5],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為盛行,並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

分別說部

在分別說部中,阿育王時,摩哂陀至錫蘭島傳教,在錫蘭島上形成赤銅鍱部。留在印度本土的僧團成員,則依地域,發展成化地部、法藏部與飲光部。

在錫蘭島上,赤銅鍱部先形成大寺派,之後分出無畏山寺派。現代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大寺派所發展而來。現代學者從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解讀出,在當時印度有被稱為大乘上座部的宗派,可能是受到大乘佛教影響的上座部僧團,許多佛教研究者認為他們源起於赤銅鍱部的無畏山派。但是他們的傳承並沒有流傳下來。

部派區別

上座部與大眾部最大的不同,在於上座部重律,認為記載的古代所制戒律的一切內容都不能改變。而大眾部重法,認為佛陀的律法要適應僧眾所處的具體環境[6],在不捨小小戒[7]的前提下,僧團可以根據共識確定戒律執行細節,比如不捉金錢戒及賣買戒[8]的執行細節。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見,由上座僧伽的集體來決定戒律制定與戒律解釋的工作;但是大眾部則是認為應由僧伽的集體意見來決定戒律。上座與大眾同樣接受在家眾參與僧團事務的討論。

至於在教義上,上座部認為「二佛不共世」,而《論事》記載大眾部認為有「十方有無量諸佛」,這是兩派主要的不同。

上座部部派表

傳統說法

More information 南傳記載, 北傳記載 ...
南傳記載 北傳記載
  •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別說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一次分裂
    •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一次分裂
      •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二次分裂
      •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二次分裂
      •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二次分裂
      •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二次分裂
  • 上座部Sthaviravāda
    • 雪山部Haimavata)- 第一次分裂(被稱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印。)
    •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一次分裂
      •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二次分裂
        •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三次分裂
        •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三次分裂
        •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三次分裂
        •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三次分裂
      •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四次分裂
        •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五次分裂
      •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六次分裂
      • 經量部Sautrāntika)- 第七次分裂
Close

現代考據

按現代佛教研究者的看法,大眾部分派按上座部記載,上座部分派按大眾部記載[9],對各部派做如下簡單整理:

註釋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