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是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成果。 其暫定名稱為"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1]。《昆蒙框架》於2022年12月19日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通過[2]。這是《生物多樣性公約》主持下達成的少數協議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協議之一。 它被譽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性時刻」和「我們星球和全人類的重大勝利。」[3]

Thumb
2022年12月19日宣佈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時刻

該框架以兩個城市命名:昆明蒙特利爾。原定於2020年10月在昆明舉辦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但由於中國的新冠政策而推遲,隨後中國放棄了主辦方的職責。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後在蒙特利爾召開。[4]

制定歷程

2016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授權啟動「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磋商。2018年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授權設立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開展籌備工作,進行框架草案的編寫。[5]

2022年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期間,因框架目標、資金和執行機制等問題,談判一度陷入僵持。在第二階段會議高級別會議開幕後,在大會主席國中國和東道國加拿大的斡旋及談判各方的妥協下,最終於2022年12月19日凌晨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5]

內容

昆蒙框架包含4個長期目標(「2050年全球長期目標」)和23個行動目標(「2030年全球行動目標」)。

4個長期目標是[6]

  1. 2050年,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和復原力得到維持、增強或恢復,大幅度增加自然生態系統的面積;已知受威脅物種的人為滅絕得到制止,到2050年,所有物種的滅絕率和風險減少10倍,本地野生物種的數量增加到健康和有復原力的水平;野生和馴化物種種群內的遺傳多樣性得以維持,從而保護它們的適應潛力。
  2. 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得到可持續利用和管理,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貢獻得到重視、維持和加強,目前正在下降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今世後代。
  3. 到2050年,根據關於獲取和惠益分享的國際文書,通過利用遺傳資源、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如適用)所產生的貨幣和非貨幣惠益得到公正公平分享,包括酌情與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區分享,並有大幅增加,同時確保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得到適當保護,從而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4. 全面執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所需的充分執行手段,包括財政資源、能力建設、科技合作、獲取和轉讓技術得到保障並公平提供給所有締約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逐步縮小每年700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並使資金流動與《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和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保持一致。

23個行動目標分為3類, 包括[6]: 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通過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滿足人類需求以及執行工作和主流化的工具和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