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戰略自主(英語:Strategic Autonomy)是歐盟在馮德萊恩委員會下的一項戰略政策目標。[1]
日期 | 2016至今 |
---|---|
主題 | 地緣政治競爭 |
參與者 | 歐洲聯盟 |
戰略自主定義是指在不嚴重依賴其他國家的情況下,國家能自由追求對其利益有利的外交政策。[2]在歐盟的語境中,則是特指歐盟能在不過度依賴美國的情況下,保衛歐洲並在其鄰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3]
「戰略自主」這詞可以追溯到2013年12月,當時歐洲理事會呼籲發展歐洲自身的防務能力,以增強歐盟的戰略自主性。[4]2016年,「戰略自主」成為歐盟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提高歐盟的防禦能力,在2017年設立的歐洲國防基金便是計劃的一部分。[5]「戰略自主」成為馮德萊恩委員會的核心政策,她表示打算設立一個「地緣政治委員會」。[5]委員會的成員何塞·波瑞爾·豐特列斯及蒂埃里·布雷頓認為歐洲的軟實力需要得到硬實力的支撐。[6]
最初,歐洲戰略自主的概念是受到法國的啟發,法國一直在歐盟層面上倡導這一戰略。[7]然而,戰略自主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括經濟、能源和數字政策。[8]在戰略自治政策的優先事項方面,德國等歐盟成員國表現出與法國不同的偏好。[9]
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戰略自主是歐洲國防政策的優先事項,因為特朗普被歐盟視為不可靠的夥伴。[10]不過,戰略自治的目標不是讓歐盟單獨採取軍事行動,歐盟在政策本質上可以被描述為不干涉主義。[11]拜登當選後改變特朗普時期的立場,積極與歐洲改善關係,但同時也令到「戰略自主」的政策失去方向。[7]法國和德國在歐洲國防和戰略自治的問題上因此產生了分歧。[12]拜登政府對歐盟的「戰略自主」的野心和歐盟發展自己的軍事能力上表示批評。[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