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緬戰爭是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明朝與緬甸東吁王朝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戰爭以原屬明朝雲南的孟養、木邦等土司歸屬緬甸而告終。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5月10日) |
背景
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沐英出擊雲南,擊敗忠於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勢力後,沐英被封作黔國公世鎮雲南,明軍將雲南納入版圖。
同時明廷在雲南「外圍」設有六個鬆散的土司宣慰司,即孟養宣慰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宣慰司(即緬甸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宣慰司(即蘭納王國,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老撾宣慰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這些宣慰司在公元1446年形成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隴川三宣撫司,和車里、緬甸、木邦、八百、孟養、老撾六慰。
戰爭
1550年,緬甸東吁王朝莽應龍即位,逐步統一緬甸全境,不斷進攻明屬土司。至1566年吞併了八百、老撾和車里。萬曆初年,又攻佔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至此「三宣六慰」全部落入東吁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除雲南境內的車里外的六慰都已為東吁所有。
1573年(萬曆元年),江西撫州人岳鳳來到隴川經商,結識了隴川宣撫使多士寧,成為了多士寧的妹夫(一說為女婿),並擔任宣撫司記室,結果岳鳳卻殺死多士寧。後來岳鳳逃到緬甸,與緬甸木邦土司兵一起攻打隴川,多士寧的子女逃入保山。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岳鳳又追殺多士寧妻子及子女,拿到了隴川宣撫司的印信並投靠緬甸東吁王朝[1],緬甸國王封岳鳳為隴川宣撫使。
1581年(萬曆九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南達勃因)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配合岳鳳等雲南土司勢力向北擴張。1582年(萬曆十年),岳鳳、曩烏父子又逃到緬甸,讓緬甸派遣數萬軍隊攻打隴川。明朝下令南京中軍劉鋌擔任騰越游擊,武靖參將鄧子龍擔任永昌參將,各率兵5000餘人進攻岳鳳[2]。1583年(萬曆十一年)正月,緬軍攻佔施甸,進攻順寧、盞達,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明廷立刻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岳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連,孟密土司也宣佈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1584年(萬曆十二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進攻明朝,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吁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明投緬的岳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3]。至此明王朝的反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至此結束。
1585年(萬曆十三年)開始,明朝土地繼續被緬甸蠶食。至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緬甸軍已攻佔了包括孟養在內的大片明朝國土。最後一次戰爭在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爆發。就在這一年,緬王阿那畢隆集中軍隊進攻木邦,由於明軍增援的大軍遲遲不到,木邦失守。阿那畢隆攻佔木邦後即揮師南下,再一次進行統一緬甸的戰爭。
明朝政府也沒有再收復失地。由於明朝對這些地區都是羈縻統治,因此缺乏收復意願,明緬戰爭就這樣結束了。1659年,南明與緬甸有過戰爭。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