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埋單在粵語為「結賬」的意思,意同「冚數」,本為香港飲食業術語,後來流傳至海外華人社區,再傳入中國大陸和台灣,而於操現代標準漢語的社群中則訛為買單,原因是粵語的「埋」與官話的「買」發音十分接近。[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4月13日) |
埋單一詞的起源,香港掌故專家劉天賜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增加了一項「飲食稅」,但食肆收益並非以會計申報,而是當顧客拿單據到櫃面結帳時,由食肆集中單據,日後待稅務官查核。「埋」是加起來的意思,此集中單據之舉,就稱為「埋單」。[2]有學者認為「埋單」中的「埋」取的是粵語「埋」字「聚合、收攏、接合」的意思[3]。嚴修鴻、曾俊敏、余頌輝的論文認為,「埋單」中的「埋」字本字應為「摩」,由「摩」的「迫近」含義引申出「聚攏」含義,從而讓粵語中「埋單」一詞有「聚攏單據用於結算」的意思。[1]
二十世紀中葉的香港報刊,已有埋單一語。《明報「自由談」選輯(1962-1965)》(1969, p.19):「晚餐吃下來埋單就得十元」。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酒徒》(1962),亦多次用上此語(例如第三十一章:「我吩咐夥計埋單」)。
埋單一詞亦為海外華人所用,並見於海外報章。加拿大《大漢公報》(1971):「匪徒……僅留下她夠埋單的茶錢」[4]。然而亦有誤解詞義的情況,例如《南洋華語俚俗辭典》(1962, p.38)[5]稱埋單的意思為「開單,開發票」,儘管埋單時也可以開發票,但結賬與開發票本身是兩回事,而埋單的意思只局限於前者。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與香港交流日趨頻繁,香港俚語亦開始滲入官話語彙之中。由於官話沒有粵語「埋單、埋數、埋年、埋尾、埋身、埋位、埋堆、埋口、閂埋門、望埋去、做埋佢」等等詞彙或片語[6],操官話者不能掌握粵語「埋」字的語義,因此埋單一詞傳入內地,就訛為「買單」。官話的「買單」一詞中「買」字讀作半三聲,調值211,實際使用上等同粵語「埋」字低平調。[7] 其他操官話的社群,諸如台灣或新加坡華人,亦有此情況。甚至臺灣的教育部字典查無「埋單」一詞,但卻有「買單」的詞[8]。而閩南語稱買單為「結數」(kiat-siàu)。
現時,由於語言習慣有別,結賬、埋單與買單三詞的使用狀況,亦因地而異。以下是三個詞語各自於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上海和北京六地的報紙之中的相對使用頻率:[9]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上海 | 北京 | ||
---|---|---|---|---|---|---|---|
結帳 | 11.76 | 13.45 | 11.76 | 14.29 | 40.34 | 8.4 | 100 |
埋單 | 65 | 15 | 0 | 5 | 15 | 0 | 100 |
買單 | 3.45 | 3.45 | 51.72 | 10.34 | 24.14 | 6.9 | 10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