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新聞(英語:Junk food news/junk news/junk journalism[1]是一個諷刺性術語,指的是提供「聳人聽聞的、個性化的和同質化的非必要的冷知識」的新聞報道[2],尤其是未經嚴格審編的調查報道。它暗示了對大眾媒體傳播新聞的批評,這些新聞雖然不實用,但「成本低廉,可做到利益最大化」[2]

涉及性、醜聞、演藝界、體育和政治的八卦新聞在整個人類歷史中被呈現,並未大眾所接受。學術界批評垃圾新聞的泛濫,但一些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垃圾新聞可能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20世紀末,關於富人和名人私生活的八卦和情色資訊的報道的流行度顯着上升,但互聯網的誕生對新聞業和新聞製作帶來了巨大影響。製作垃圾新聞的組織利用行銷和心理策略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些攻勢導致垃圾新聞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顯着上升。研究表明,垃圾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隨着21世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使用量的增加而顯着增長,這導致專業新聞日趨式微,垃圾新聞對政治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也與日俱增。

意義

卡爾·詹森在1983年3月版的《閣樓》中首次使用「junk food news」一詞[3]。作為新聞查禁榜的負責人,他經常指責媒體忽視重大事件。詹森說,在他發表這個意見後,編輯們聲稱其他事件更重要,並訴諸人身以支撐他們的論點。

...新聞媒體的編輯和董事...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審查制度—而是關於資訊的重要程度。編輯們經常指出,新聞傳遞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半小時的晚間電視新聞節目大約需要23分鐘來向觀眾提供資訊—他們有責任確定哪些報道對公眾來說最重要。批評者說我不是在探索媒體審查,而是我只是另一個批評編輯新聞判斷的沮喪的學者[2]

為了公平地審理這一論點,詹森決定開展調查工作,以確定媒體認為哪些報道對民眾更重要。但他發現,民眾關心的不是硬新聞,而是他所認為的垃圾新聞。垃圾新聞主要分為如下分類[2]

  • 名人八卦
  • 緋聞
  • 溜溜球新聞(每天變化的統計量,例如股市走勢和票房總數)
  • 演藝界新聞(如電影上映)
  • 最新熱門議題(短時尚)
  • 周年報道(重大事件或名人去世的周年紀念日)
  • 體育謠言
  • 政治新聞(國會競選承諾的雙年度報道)

除了年度25大遭審查報道列表外,新聞查禁榜還發佈了另一份由國家新聞監察員組織成員編制的年度十大垃圾新聞排行榜[4][5]

特徵

垃圾新聞文章往往充斥着未註明來源和作者的內容甚至是早已被證明有誤的論點[6]。垃圾新聞文章通常會利用一系列「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和文體特徵吸引讀者,例如煽動性語言、「誇張、人身攻擊標題黨、濫用大寫字母、概括不當和邏輯謬誤」[6]。政治相關的垃圾新聞可能是陰謀論、「充斥高度偏見、意識形態差異或跨黨派」,並且通常是「金錢驅動、質素粗劣、轉發率高……通常作為誘餌在社交媒體上『釣魚』」[6]

歷史

古代

「垃圾新聞」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一直存在的「誹謗媒體」的現代術語[7]。在整個古代世界,塗鴉和文字都包含關於著名人物、體育、政治、性和各種文化事件的八卦、傳聞或快訊[8][9]。就像當代垃圾新聞一樣,內容熱度只有一時[7],而且往往只有當時的讀者可以完全理解文章。古代尚未出現一個嚴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標準,這意味着儘管「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基於真實事物、歷史事件或數字的記載」,但這些來源通常被認為純屬虛構[10]

由於具有虛榮、誹謗或原始等負面含義,歷史上的垃圾新聞較少受到重視[11],但一些學者認為它可能為當時的「社會、政治和家庭生活」提供有價值的見解[12]。並且它作為一種非正式交流工具具有許多潛在的好處[8]。包括但不限於宣泄,個人強化潛力,「創造和分享文化意義」[13],強化道德凝聚力社會控制[14],以及幫助下層階級控制統治精英[15]。精英競爭激烈;對道德行為的提及為合法性主張提供支援,而對道德敗壞的檢控可能是因為涉案人的行為已經嚴重違法[16]。從古到今,性誹謗一直「與權力關係和知識生產聯絡在一起」,因為親密和克制與良好行為和道德觀念特別相關[16]。在古羅馬,政治家們明白謠言八卦具有不可否認的社會力量的機制,可以影響公眾輿論[17]。同樣在古雅典——一個以「恥辱文化」而聞名的社會,八卦是一種監督和規範許多行為的社會機制[13]

現代

Thumb
20世紀初美國八卦出版物的一個例子

雖然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存在短篇垃圾行為,但長篇垃圾新聞和衍生出來的「八卦專欄」相對較新。早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報紙上就可以看到八卦文,如 1777 年至 1783 年的《倫敦雜誌》和1879年創立的美國雜誌《城鎮主題:社會新聞》[18]。然而,直到18世紀印刷機和大規模印刷的普及,垃圾新聞才開始大規模地在歐洲社會傳播。從18世紀中葉開始,以八卦專欄期刊為特色的報紙如《The Connoisseur》和《Le Bon Ton》變得越來越普遍。印刷技術革新提高了出版效率和便利性,在攝政時代誹謗法大大放鬆,導致印刷品數目呈爆炸式增長,媒體開始關注精英的私生活。「時尚人物生活」成為18世紀初「社會小說中非常受歡迎的話題」後,印刷術的發展使得報道社會事件、名人和八卦的報紙、小冊子和雜誌登上枱面。在十九世紀,對上層階級的觀察和分析從未停歇,許多專門關注八卦新聞的出版物在全球範圍內成立,例如英國報刊《The Sketch》(1893年創刊)和《每日郵報》(1896年創刊)[18]。出版物將刊登皇室和上流社會人物在迷人活動中的相片,以及有關戲劇和藝術活動的其他新聞[19],但聳人聽聞和性化標題或主題被視為「在競爭激烈的、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市場中吸收更多的讀者和利潤」[20]

20世紀伴隨着荷里活的繁榮,八卦媒體和專欄的數量迎來的增長期[18];《百老匯簡報》和《社會八卦》雜誌成為美國最臭名昭著的期刊。紐約出現了各種「淫穢」出版物,例如《每日新聞》《每日鏡報》和《圖形》,這些出版物確立了使用醜聞圖像來吸引讀者的想法[20]。這些出版物「最終激發了1950年代初主導美國報攤的出版物的靈感,這個時代可以被認為是八卦雜誌的黃金時代」[20]。到1950年代中旬,利用性和名人來吸引讀者的雜誌的銷量往往超過了正宗的新聞報刊,特別是因為它們還以改變美國和全球的方式將其影響擴充到了政客的私生活文化[20]

儘管許多傳統媒體和新聞團體在他們對「公共服務」廣播的承諾和它所支援的行為準則中明確抵制「轟動效應[21],但市場變化助推八卦雜誌的發展。名人八卦專欄和垃圾新聞雜誌的持續流行定義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18],這得益於新一波市場驅動的媒體革命,提高了媒體行業對國際公共廣播機構和私營媒體的競爭力[22]。一些人認為這是有益的開放和新聞網「民主化」,允許更多小規模、非國有組織或以前被取締的團體分發資訊[23]。一些人還認為它積極推動了行業競爭,八卦媒體倒逼傳統媒體自我革新,因為人們認為只有質素上乘的來源才能佔上風[22][24]。 其他人批評新的市場動機和競爭壓力惡化導致「報道和編輯質素下滑」以及「美式」引人注目的速報而非出於「公共服務」目的產生的專業新聞的復興[22]。由於媒體組織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力量[22],許多學者認為這種發展最終貽害無窮;除了仍然對數碼技術和「非國有」媒體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行為者之外[23],商業驅動導致大量垃圾新聞被認為正在創造足以使讀者「沉迷」的資訊娛樂內容,而不是新聞[21]

互聯網的發展導致許多報紙和雜誌停刊,許多與社會和八卦相關的出版物隨之興起[25]。然而,在21世紀,像TMZ這樣的垃圾新聞風格媒體大量湧現,它們將垃圾新聞遷入互聯網,在那裏,像佩雷斯·希爾頓文風的網誌大受歡迎[18]

垃圾新聞和互聯網

數碼技術使生產和共用資訊的成本下降,不少專業新聞媒體衰落,為垃圾新聞留下了「真空」[26]。在美國等地,平面媒體職員人數在2008年至2020年間下降了57%,而網絡新聞媒體在同一時期增長了144%[27]。2022年的數據顯示,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互聯網[28],逾五成的世界人口平均社交媒體使用時間達兩個半小時[29]社交媒體已在全球不同程度上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主要政治新聞來源[6];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肯雅南美洲馬來西亞「逾七成[30]」的成年人以及逾五成的美國公民使用社交媒體取得新聞[31]。研究表明,「社交媒體的用戶偏愛聳人聽聞的內容,而不考慮內容是否經過查證或是否來自可靠來源」[32],因此,社交媒體仍然是垃圾新聞網站流量和參與度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推高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使用率[33],但也「在關於爭議話題(如封鎖和強制接種疫苗,亦或清零共存之爭)的溝通中產生了更大衝突」[34],垃圾新聞使這些問題惡化[35][36]這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他們觀察到每逢重大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社交媒體上的垃圾新聞和虛假資訊顯着增加[37],這反過來又創造了更大的競爭和擠壓高質素新聞的發展空間[23]。關於垃圾新聞網站是試圖影響政治還是僅僅為了盈利,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32],但調查表明,政治人物、政府以及民間團體正在利用演算法和機械人來「快速編撰訊息」 這本質上是一種『計算宣傳』形式,並以此傳播重大政治事件相關的虛假資訊[32]。對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研究發現,垃圾新聞使用「意識形態極端主義」和說服性語言導致讀者「基於情感訴求尊重或憎恨特定候選人或特定政策支持者」得到「具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或錯誤資訊」[6],並且通常比專業新聞文章更普遍和受歡迎[38]

垃圾新聞網站傾向於利用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最佳化策略,增加內容被公眾發現的可能,使受歡迎度超越專業新聞媒體[39]。研究發現,垃圾新聞和虛假資訊來源使用的策略會導致「非常高的關鍵搜尋引擎最佳化因素」並導致「他們的文章被主流網站置頂」[37]。垃圾新聞網站在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上採用了「稍微最佳化」的行銷策略,而這些策略並沒有對此進行監管,與專業新聞來源相比,這些策略幫助他們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37]。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專業新聞相比,垃圾新聞的用戶參與度更高」,而且這種趨勢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趨惡化[40]。人們越來越擔心垃圾新聞對政治事件和民主的潛在影響,但許多學者認為垃圾新聞是次要問題,而「對主流媒體的日益分化和不信任」才是首要問題[39]

心理作用

隨着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普及,人民已經難以將注意力放在長篇文章上[41]。熱度大的短篇垃圾新聞「令人垂涎三尺」[42]。垃圾新聞參與策略的有效性涉及「與社交媒體的注意力經濟及其資訊流通機制相關的情感、技術和文化策略」[43]。垃圾新聞通過以「令人愉悅或厭惡」的方式討論同時發生的社會、政治或文化事件來瞄準情感和注意力,從而引發「認同」或「反對」的情感反應,這通常會通過評論、喜歡或分享文章而導致進一步的參與[43]。像古代的塗鴉一樣,垃圾新聞「記錄社會記憶」,是「群體協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一種方式[44]。研究發現,對垃圾新聞文章分享類似的情感反應可以產生一種內團體與外團體的親和力,從而使讀者產生團結感、認同感歸屬感[43]。然而,學者們也批評這種現象導致「垃圾新聞泡沫」產生,這是一種有問題的趨勢,即「公眾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被難以為繼的專案所吸引」,這「分散了公眾辯論的注意力」而不是促進它的泛濫[42]。它還產生了與同質偏好隔離模型相關的有問題的「回聲室」類型效應,人們只能聽到自己的觀點被無限放大,而沒有異議出現,導致對重大議題的公開討論日益膚淺[4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