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 ,又稱松石 ,也被稱為突厥玉 (法文 與英語:turquoise )、土耳其石 、土耳其玉。 是一種水合銅鋁磷酸鹽礦物,屬於磷酸鹽礦物。分子結構式:Cu Al 6 (PO 4 )4 (OH )8 ·4H 2 O 。一般是由水流沉澱生成,顏色從藍、綠色到淺綠、淺黃色,硬度則差異較大。其中以藍色的最為貴重,可作昂貴的首飾裝飾。藍色和藍綠色翠綠等純正色彩而且結構緻密的,都可作為高級藝術雕刻的材料。綠松石因其美麗的色澤和瑰麗的花紋,成為東方、西方共同喜愛的寶石。在西方綠松石 還是現代誕生石 中代表十二月的誕生石 ,象徵着成功與必勝。[ 4]
Quick Facts 綠松石, 基本資料 ...
Close
在歐洲,綠松石被稱為Turquoise 。這個名稱來自法語 ,是土耳其 的稱呼之一,因為這種玉石 最早由土耳其進口到歐洲,因此得名。
綠松石是由水和銅、鋁磷酸鹽 礦物形成。
綠松石以不透明的蔚藍色為主要顏色,也有淡藍色、藍綠色、綠色、淺綠色、黃綠色、灰綠色、蒼白色等顏色。
一般摩氏硬度 5~6。
比重 2.6~2.9。
折射率 1.62左右。
長波紫外線 照射下,可發出淡綠色到藍色的熒光 。
綠松石分子結構示意圖
綠松石質地並不均勻,顏色深淺不一,有的甚至含有淺色條紋、斑點或者褐黑色的鐵線。
密度也有較大差別,孔隙 多的質地疏鬆,孔隙少的緻密堅硬。
綠松石拋光後帶有柔和的蠟狀光澤至半玻璃光澤。精品綠松石經過拋光以後,好像上了釉 的瓷器 ,所以也被稱作「瓷松石」 。
綠松石作為寶石也有缺點,它受熱容易褪色,而且易受強酸 腐蝕而變色。
綠松石的硬度越低,孔隙就越多,越具備吸水和易碎的缺點。因此汗 漬、污漬、油 漬、鐵鏽 、茶 水、化妝品 等均可能順孔隙進入寶石內,導致難以去除的變色。[ 2]
產於美國內華達州的淺藍色綠松石
綠松石 常以顏色、產地、結構、構造、光澤、質地和產區來分類,而很多分類又或多或少的被視為綠松石的質量等級,而帶有重要意義。
藍色綠
淺藍色綠
藍綠色綠松石
綠色綠松石
黃綠色綠松石
淺綠色綠松石[ 5]
公元1000年古印第安的鐵線綠松石
透明綠松石:透明的綠松石結晶。極為罕見,非常貴重,目前僅產於美國弗吉尼亞 ,單塊透明寶石重量少於1 克拉;
塊狀綠松石:緻密的塊狀綠松石。色彩鮮艷,質地細密堅實,有光澤,十分常見;
結核狀綠松石:呈卵狀、橢球狀、葡萄狀、枕狀等形態的綠松石,大小懸殊較大;
藍縞綠松石:也被稱為花邊綠松石 ,指因鐵元素滲透部分取代鋁元素而形成的,帶有蛛網 狀花紋的綠松石;
鐵線綠松石:表面帶有細的鐵黑色花紋的綠松石;
瓷松石:天藍色、質地細密堅實,打碎後斷面如瓷器斷面,十分光亮的綠松石,質量比較高;
脈狀綠松石:脈絡狀、付存於周圍岩石 破碎帶中的綠松石;
斑雜狀綠松石:帶有高嶺石 和褐鐵礦 等礦物而呈現斑點狀構造的綠松石,質量比較差;
面松:質地鬆散的綠松石,斷面呈顆粒狀,硬度低,指甲能刻出劃痕。只有部分塊料可用;
泡松:比面松質地還鬆散的綠松石,質量最低,幾乎不能使用。但現在泡松經過着色、注膠後已成為一種可用的綠松石品種。[ 6]
切割打磨綠松石,1973年伊朗
湖北綠松石:產地位於中國鄂西北的鄖縣 、竹山 、鄖西 等地,礦山位於武當 山脈的西端、漢水 以南的部分區域內。古稱荊州石 或襄陽甸子 。
安徽綠松石:產地位於中國長江流域安徽省馬鞍山、銅陵等地。產地湖北的綠松石裏面最好的料是晶狀體松石,其結構和安徽馬鞍山、銅陵松石一樣。銅陵仔料產於安徽的樅陽和廬江,顆粒小,顏色藍,硬度極高。九十年代末就已枯竭,市場上是少之又少。安徽銅陵高蘭小仔料可以算得上國產松石的君王。
尼沙普爾綠松石:產地位於伊朗 阿里米塞爾山 上的內沙布爾 地區。古稱回回甸子 ,日本稱東方綠松石 。[ 7]
西奈綠松石:產地位於西奈半島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綠松石產地。
美國綠松石:產地位於美國 西南部,特別是亞利桑那 產量最大。[ 8]
埃及綠松石
智利綠松石
澳大利亞綠松石[ 9]
小屯 331號墓出土綠松石項鍊
依據顏色、光澤、質地、塊度等特性,中國大陸一般將綠松石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綠松石:呈現明艷的天藍色,色調純正、勻稱,光澤很強,微透明至半透明,有玻璃感。質地細密、堅實,沒有鐵線或者其他缺陷,塊度大。
二級綠松石:呈現深藍色、翠綠色或者藍綠色,光澤較強,微透明。質地堅實,很少鐵線或者其他缺陷,塊度中。
三級綠松石:呈現淺藍色、藍白色或者淺黃綠色等,光澤差,質地比較疏鬆,有明顯鐵線、白腦、筋、糠心等缺陷,塊度大小不一。
國外根據綠松石的顏色、透明度和質地等特徵將綠松石分為四級,這些等級名稱有的用地名表示,但並非指示產地。
最高等的綠松石呈現明艷的藍色,柔和而均勻,無暗色或者淺藍色斑點,無鐵線,光澤強,半透明,有玻璃感,相對緻密孔隙度小。此等級較少見,因多產於波斯,故在商業上被稱為波斯級 ;
顏色質地都是上品,但表面帶有蛛網狀花紋。此等級常被稱為波斯蜘蛛網綠松石 ;
顏色質地都是上品,但帶有形態不一的鐵線。此等級被稱為波斯級鐵線綠松石 。
產於美國亞利桑那的美洲級 綠松石
二級品被稱為美洲級 ,美國松石 或者墨西哥松石 ,這些名稱都不代表產地。二級品分為以下三種:
此等級呈現淺藍色,顏色不如波斯級 鮮艷。透明度也不如波斯級,不透明或微透明,光澤也不如波斯級強,常帶有若干淺或暗的斑塊,多數無鐵線;
顏色質地同上,表面有細的蛛網狀花紋;
顏色質地同上,帶有各種各樣形式的鐵線。
呈藍或者藍綠色,常是從波斯級中挑選出來的,它比美國級 細密,但因為顏色不討人喜歡而降低等級。在商業上被稱為埃及級 。
呈現淺或者深的黃綠色,鐵線較多,最低的一個等級,價值很低,在商業上被稱為阿富汗級 。
古埃及著名的圖坦卡門(前1325年)黃金面具使用了大量的綠松石鑲嵌
藍色的美洲知更鳥 蛋和鳥巢
因為目前適合打磨而不易破裂的優質天然綠松石很少見,所以若是在商店裏看到被打磨成圓珠狀或者其它特殊形狀的綠松石首飾,基本不會是純天然的,很可能是改質過的,也可能根本就是合成的。一般只有保持了天然的不規則形狀,而且鐵線凹陷的綠松石製品,才可能是純天然的。
為了美化一些品質較差的天然綠松石的外表、色澤,提高質地和密度,通常採用以下方法來改質。這種做法得到了珠寶飾品界的認可。
注蠟:俗稱蘸蠟,在綠松石加工完成以後再表面附着一層蠟,可以改善表面的孔洞的缺陷並使顏色更加亮麗,並保護綠松石內部結構不被其他液體侵蝕。是寶石類飾品常見的表面處理方法,並不會改變綠松石內部結構。
注塑:主要是為了提高綠松石硬度,同時也提高綠松石加工過程中的成品率。有時也可以在注色的過程中添加着色劑,可以改善孔洞的缺陷,而且可以減少表面光的散射,使綠松石顯示柔和的藍色調,還也可以提高硬度。綠松石注塑處理,也被稱作綠松石穩定化處理。穩定化處理過的綠松石有較好的色澤和較小的密度,不過,經過熱針測試會使塑料析出,而導致毀壞。
柴可利(Zachery)處理:可以美化綠松石色澤,減少孔隙而且不加入任何外來非天然物質。處理後的寶石顯示出一種「知更鳥蛋 」的藍色,十分美觀。[ 17]
帶有石英晶簇的葡萄矽孔雀石偶爾被用作合成綠松石的原料
人工合成的綠松石。這類所謂的綠松石,因其化學成分與綠松石截然不同,所以並不是真正的綠松石,只不過外表十分相近而以。合成的綠松石通常有以下幾種:
吉爾森法合成綠松石:這種方法採用了和製造陶瓷相仿的工藝。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在較淺的表面上分佈着細微的藍色顆粒,俗稱為「奶酪夾小麥 」現象,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合成品的一個證據。
染色的羥矽硼鈣石:這是一種廉價的綠松石仿品,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是它會在查爾斯濾色鏡下顯出粉色。
玻璃:它也可以用來仿製綠松石,但是由於他們的折射率值不同,所以十分容易分辨。在玻璃中還可以清晰見到氣泡和旋渦紋。
礦物粉末的混合物:經染色後的礦物粉末的混合物,使用塑料或者環氧樹脂粘接,也可以仿造出綠松石。
[ 18]
儘量將綠松石與化妝品、香水等物分開,以免腐蝕綠松石首飾。
因為綠松石有很多孔隙,在鑑別真偽的時候,注意不要使用重液測量密度法,因為重液三溴甲烷 、二碘甲烷 能腐蝕綠松石使之變色。
應避免與茶水、飲料、肥皂水、酒精、油污和鐵鏽等接觸,以防污物順孔隙滲入綠松石使之變色。
避免將綠松至於高溫環境和陽光直射,以免褪色、裂開。
綠松石應儘量避免與其它硬物碰撞。
綠松石應儲存在陰涼乾爽處,並於佩帶後用清水洗淨,擦乾保存。[ 19]
Hurlbut, Cornelius S.; Klein, Cornelis, 1985, Manual of Mineralogy , 20th ed.,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ISBN 0-471-80580-7
Minerals of Nevada - Nevada Bureau of Mines Special Pub. 31 Pages 78-81; 443-445
Microsoft Encarta 2007. © 1993-20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綠松石 [永久失效連結 ] http://www.zhlss.roboo.com [永久失效連結 ]
綠松石知識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4055729/http://taosongshi.com/
British Museum (2000). Aztec turquoise mosaics .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04 from www.thebritishmuseum.ac.uk
Dietrich, R. V. (2004). Turquoise .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4 from www.cst.cmich.edu/users/dietr1rv/turquoise.htm
Persian Turquoise Mine [1]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urlbut, Cornelius S.; Klein, Cornelis, 1985, Manual of Mineralogy , 20th ed.,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ISBN 0-471-80580-7
King, R. J. (2002) Turquoise . Geology Today 18 (3), pp. 110–114.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4, from: www.blackwell-synergy.com/links/doi/10.1046/j.1365-2451.2002.00345.x/full/
Pogue, J. E. (1915). The turquoise: a study of its history, mineralogy, geology, ethnology, archaeology, mythology, folklore, and technology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io Grande Press, Glorieta, New Mexico. ISBN 0-87380-056-7
Schadt, H. (1996). Goldsmith's art: 5000 years of jewelry and hollowware .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 Stuttgart, New York. ISBN 3-925369-54-6
Schumann, W. (2000). Gemstones of the world , revised edition. Sterling Publishing. ISBN 0-8069-9461-4
USGS (2002). Turquoise . An overview of production of specific U.S. gemstones . U.S. Bureau of Mines Special Publication 14-19.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04 from http://minerals.usgs.gov/minerals/pubs/commodity/gemstones/sp14-95/turquoise.html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ebster, R. (2000). Gems: Their sources, descrip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5th ed.), pp. 254–263. Butterworth-Heinemann, Great Britain. ISBN 0-7506-1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