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潤滑油,是潤滑油的一種,使用於內燃機潤滑時或稱合成機油,指全部或部分使用合成基礎油作為配方中的基礎油的潤滑油,通常與礦物精煉潤滑油相對。

Thumb
合成潤滑油的一個樣本。

發展歷史

早期合成潤滑油

1930年代,德國法本公司化學家Dr. Hermann Zorn[1]開始研究具有天然石化油特性,但在低溫環境不易結凍的潤滑油,他的研究結果導致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3500多種被製造出來,包括雙基酸酯多元醇酯乙酸異戊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由於原油來源的缺乏及性能需求,在部分飛機發動機使用己二酸酯與聚合的烯烴/乙烯混合的合成潤滑油。[2]1944年3月起,美國陸軍航空隊由於冬天較易啟動、及大幅減少了油冷排中的油泥沉積,亦在部分飛機發動機使用以聚乙二醇為主的合成潤滑油。

合成潤滑油論戰

嘉實多(Castrol)公司和美孚(Mobil)公司關於何謂"合成"潤滑油的商務論戰。起因1995年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從其Information Report J357文件中刪除了關於"合成"潤滑油的物理及化學定義,美國石油學會(API)亦從其API 1509文件中刪除了原本將"合成"基礎油定義為API Group IV/V的描述。嘉實多從1998年起在其內燃機潤滑油產品配方中使用氫化裂解(Hydrocracked)工藝製成的API Group III基礎油代替原來配方中的PAO(聚a-烯烴)基礎油,並宣稱其產品為"合成"潤滑油,而觸犯美孚當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PAO基礎油供應商的利益因而引起爭端。作為最大的PAO基礎油製造商,美孚認為只有使用PAO或酯類基礎油才能稱為"合成"潤滑油,而嘉實多的產品僅僅是礦物油的變種,美孚向商業促進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所屬的全國廣告司(National Advertising Division)投訴嘉實多從事虛假廣告。嘉實多則反駁1995年SAE和API都刪除了其文件中關於"合成"潤滑/基礎油的定義。1999年3月,商業促進局所屬的全國廣告司裁定嘉實多未欺騙消費者,嘉實多贏得實際上的勝利。自此使用API Group III作為基礎油的潤滑油在除德國之外[3]大部分國家可商業宣傳為"合成"潤滑油。而進入21世紀後,美孚亦開始在其部分合成潤滑油產品中加入API Group III基礎油(即美孚MSDW或AGC-21基礎油),作為全合成(部分美孚1號、Super Synthetic)或半合成潤滑油產品銷售。

近代合成潤滑油

1973至1990年,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研發出以費托合成(Fischer–Tropsch process)製成的氣轉液(Gas to liquids,GTL)基礎油,稱為Shell Middle Distillate Synthesis(SMDS)製程,API基礎油分類為Group III[4],成本遠低於PAO,且大部分的性能介於傳統API Group III與PAO之間。1980年代起美孚亦研發了類似的AGC-21製程基礎油。

合成油性能

使用合成機油的優點包括在極端工作溫度下具有更好的低溫和高溫粘度性能[5], 更好(更高)的黏度指數 (VI)[6], 以及化學和剪切穩定性[7]。這也有助於減少蒸發造成的損失[6][8][9][10]。 它可以抵抗氧化、熱分解和油泥問題[11],並延長換油周期,減少使用過的廢油產生的環境效益。它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提供更好的潤滑[6]。使用合成油可能會延長發動機壽命[6],並具有出色的保護作用,可防止發動機熱點(特別是渦輪增壓器和機械增壓器)中的「灰燼」和其他沉積物形成,從而減少機油燃燒並降低損壞機油通道的機會堵塞[5]。由於發動機內部阻力較小,汽車的性能隨着馬力和扭矩的淨增加而得到改善[11]。 此外,它可以提高燃油效率英語Fuel efficiency - 車隊測試記錄提高了1.8%至5%[6]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