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因因果關係(英語:Agent causation)是哲學的一個概念,它指出不是一個事件存在的主因—即事件的動因,可以引起事件(尤其是動因所引起人的行動)的發生。動因因果關係與事件因果關係是相對的概念,後者是由一個事件引起另一個事件。[1][2]動因因果關係作為一個概念,是否符合邏輯,在本質上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1] 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包括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里德美國分析哲學羅德里克·奇澤姆。里德認為,動因是唯一擁有意志的存在,並認為擁有意志是事件肇因的必要條件之一。[3]

Thumb
托馬斯·里德被認為是自由動因因果理論的創始者

論述

托馬斯·里德被認為是動因因果關係理論的創始者。[4]他在其於1788年發表的著作《關於人的主動能力》中,他將事件動因描述為 "有能力決定自己意志的一件事物"[5]他認為,動因是唯一具有意志存在的事物,並認為擁有意志是事件肇因的必要條件之一。[3]

動因因果關係已被相容論者與非相容論英語Incompatibilism者所採納。[1]美國哲學家內德·馬科希安英語Ned Markosian在為相容論者的論述進行辯解時,提出了一種觀點:一個人的行動,除了他們自己的動因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這種動因已經逐漸塑造了他們自己的道德操守,迫使他們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6]非相容論者羅德里克·奇澤姆則認為,自由行動是一種僅起源於動因內部的行動,而並非先前事件的結果的延續行為。[7]雖然概念現今仍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動因因果關係與非相容論的理論一致。[1]

自由論者提出,動因因果關係在為非相容論者的論述進行辯解,即只有未確定的、無肇因的行動才是真正自由的。[8]反對此論述的其中之一的觀點認為,未確定的行動是隨機發生的,而自由行動並非是隨機且偶然的。[9]而動因因果關係則反對此觀點,認為行動不需要被歸類為是否確定或隨機,而是可以在動因的誘導下產生。[10]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