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炎(英文:Labyrinthitis),又稱內耳炎(Otitis interna),是指內耳炎症,即內耳迷路(骨迷路膜迷路)受到感染發炎[2][3]。迷路炎影響內耳迷路的耳蝸前庭系統,常由病毒感染導致,可造成長時間的眩暈噁心耳鳴甚至聽覺障礙[2][3][4]。極少數情況可造成永久性聽覺喪失[5]

Quick Facts 迷路炎, 同義詞 ...
迷路炎
同義詞內耳炎、前庭神經炎、前庭神經元炎
Thumb
內耳圖示
盛行率每年3500萬人感染[1]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耳鼻喉科
ICD-11AB30.1
ICD-9-CM386.3、​386.30
DiseasesDB29290
MedlinePlus001054
eMedicine856215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Close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英文:Vestibular neuritis;又稱前庭神經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聯繫密切,有時混稱,但後者實際指前庭神經發炎,可造成長時間眩暈而無嚴重聽力損失[2][6][7]。前庭神經為前庭耳蝸神經的一個分支,與人體的平衡覺相關[8]

致病機制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致病機制不完全明確。迷路炎可進一步分為漿液性和化膿性兩類[4][9]

  • 漿液性迷路炎即病毒性迷路炎(較常見),由內耳迷路的病毒感染所致,聽力損失和眩暈的程度較化膿性為輕,聽力損失通常可以恢復。
  • 化膿性迷路炎即細菌性迷路炎(較少見),由細菌直接感染內耳所致,繼發於中耳炎腦膜炎,通常表現為重度到極重度聽力下降和眩暈。

此外,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的出現也可由於腦部受傷、極度壓力、過敏或是藥物影響。部分患者在發病前得過普通感冒(約30%[1])或流感[9]。也有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例[2]。乘飛機和水肺潛水時,周圍環境壓力突變也可造成該病發作[10][11][12]

該病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中有3.5例,大部分年齡為30-60歲,主要為40-50歲,但無明顯性別差異[1]

症狀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均起病急,一次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出現眩暈、失衡、耳鳴、耳內膨脹感/阻塞感、噁心、嘔吐、視覺跳躍(由於眼部不受控運動/眼球震顫[2][3][13][14]。迷路炎一般在幾天內結束,但部分持續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或數月才完全消退[7][13]

診斷

依據病史,進行體格檢查、聽力學檢查、眼震電圖檢測英語Electronystagmography核磁共振成像(MRI)[4][9][13]。診斷時要排除其它可導致眩暈的疾病,譬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梅尼埃病[15]。還有一些更嚴重的疾病與迷路炎有相同的臨床特徵,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血管病變,因此必須準確區分,以避免併發症和死亡[6]

治療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一般可自行恢復[2][9]。較嚴重的患者可服用前庭抑制劑、止吐藥或其它抑制眩暈的藥物,比如美克洛嗪勞拉西泮、Prochlorperazine等[4][13]。由於大多數感染為病毒性,故抗生素治療可能無效[9]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