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英(1935年12月—2022年1月17日),男,山東威海人,中國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1][2][3][4][5],代表作品為「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6]

生平

1935年,馮德英出生於山東牟平縣(今屬乳山市),6歲時在解放區抗戰小學就讀,但只讀到小學五年級,9歲時曾擔任兒童團團長,1949年1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學員、報務員、電台台長、專業創作員等職[7]。馮德英生長在被共產黨幹部謂之為「招待所」的家庭里,他接觸和交往的幹部和八路軍戰士很多,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後來他的處女作《苦菜花》就是以這些生活素材為基礎寫成的[7]

1950年春,他在讀到《洋鐵桶的故事》後開始對小說產生興趣,1952年開始創作,1955年在執行海防任務時面對南海開始創作《苦菜花》,當年便完成初稿,當時名叫《母親》。他把稿件寄給北京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同時給部長陳沂去信徵求意見,陳沂又將稿件轉交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因《母親》一名已存在高爾基同名作品,編輯部告知馮德英,因此改名《苦菜花》。1958年,《苦菜花》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馮德英獲稿費8000元,並得到周恩來接見[7]。這部作品在1982年改編為電影,2019年9月23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6]。1959年,他創作了第二部作品《迎春花》,只花了三個多月時間。但由於被批評它描寫的男女兩性關係流於色情,馮德英刪改了五萬字在1962年再版(文革後此書又按未刪改的第一版《迎春花》重印)。

1963年,他完成了《山菊花》上冊。但隨後文化大革命爆發,江青對《迎春花》點名批評,把「三花」定性為三株「大毒草」。《苦菜花》和《迎春花》的手稿也被抄走[7]。文革結束後,山東人民出版社於1979年出版《山菊花》上集;三年後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下集[7]

1980年,馮德英回到山東工作[7]並着手創作長篇三部曲《大地與鮮花》,其中第一部《染血的土地》和第二部《晴朗的天空》分別在1986年和1992年出版,但是第三部直到他去世仍未完成[7]。《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反映了從1950到1960年的大約十多年的現實生活,人物都是連續同一的,而且作者將自己的真實經歷,以父母與兄妹的真實原型作為小說人物的創作原本,如同自傳一般地表現了作者自己創作小說的過程、情感經歷以及與家人的互動關係。在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創作出《苦菜花》、《迎春花》的,還寫到了一次令人扼腕長嘆的初戀悲劇。《染血的土地》給人一種鮮活的生活氣息,而《晴朗的天空》有明顯的通俗小說風格[8]

2008年9月20日,馮德英文學館開館。同時,他又捐款20萬元在家鄉設立書屋[7]。2022年1月17日6時20分,因病醫治無效於青島去世,按遺囑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6][9]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