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蘭格爾翰斯(德語:Paul Langerhans,1847年7月25日—1888年7月20日)是一名德國病理學家、生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因發現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而受到讚譽,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蘭格漢氏島。
同名術語
- 蘭格漢氏島-胰臟細胞,包括胰島素分泌細胞。蘭格爾翰斯於1869年在柏林病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時發現這些細胞[1]。
- 蘭格漢氏細胞-與免疫反應有關的皮膚細胞,有時含有蘭格漢氏顆粒。1868年,蘭格爾翰斯使用尤利烏斯·弗里德里希·科恩海姆教給他的技術,用氯化金對人體皮膚樣本進行染色,並確定以其名字命名的細胞。根據它們的外觀,蘭格爾翰斯認為它們是神經細胞。然而它們是巨噬細胞的一種形式,由於其形態,最初被認為是樹突狀細胞。
- 蘭格漢氏層-在他描述蘭格漢氏細胞(樹突狀細胞)的同一篇論文中,他描述表皮的馬爾皮希安層外部的顆粒狀細胞,即顆粒層,也稱為蘭格漢氏層。
- 胰島蛋白(CD207)-一種蛋白質,在人類中是由CD207基因編碼的。它在蘭格漢氏細胞的伯貝克顆粒中表達。
早期生活及教育
蘭格爾漢斯於1847年7月25日出生在柏林,是一位醫生的兒子。後來他進入位於該市的著名的格勞恩克羅斯特福音學校就讀。由於他的出色表現,他被免除最後的口試。他在耶拿大學開始他的醫學研究,並在柏林完成了研究[2]。
重大科學貢獻
1869年2月,他提交一篇題為《對胰臟顯微解剖學的貢獻》的論文,其中他提到整個腺體的透明細胞島,其染色方式與周圍組織不同。他注意到這些區域有更豐富的神經支配,但他不能提出一個功能,除了錯誤的假設,即它們可能是淋巴結[2]。
一年前,他還是一名本科生,在柏林大學組織的公開競賽中分析了表皮細胞。他在題為《論人類皮膚的神經》的論文中描述的類似神經元的分支皮膚細胞,在其免疫學功能和意義被認識之前,一直是個謎[3]。
職業生涯
畢業後,他陪同地理學家理查德·基佩特去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約旦西部,但在普法戰爭爆發時回到歐洲,後來在法國的一支救護隊中服役。1871年,魯道夫·菲爾紹為他在弗萊堡大學安排一個病理解剖學教授的職位,並在兩年內成為一名正式教授。1874年,他在那裏感染肺結核。為了尋找治療方法,他去了那不勒斯、巴勒莫和卡普里島,並在瑞士的達沃斯和席爾瓦普拉納接受治療,但都沒有成功。最後他被迫申請解除大學職務。
馬德拉群島及婚姻
1875年10月,他踏上前往馬德拉群島豐沙爾的旅程,在那裏他取得部分康復,並以不減的精力開始新的事業。他開始研究海洋蠕蟲,定期前往港口,在漁民的漁網上挑選。他發表的描述海洋無脊椎動物並對其進行分類的著作,值得列為他對科學的第三項貢獻。1887年,他在柏林皇家學院針對這些主題進行一次演講。
他在豐沙爾當醫生,主要治療肺結核病人,並在菲爾紹的檔案中發表關於這種情況的科學論文。他並不滿足於此,還為島上的旅行者寫了一本手冊,並從事氣象學的研究。
1885年,他與他的一個病人的遺孀瑪格麗特·埃巴特(Margarethe Ebart)結婚。他們前往柏林舉辦婚禮,他最後一次見到他的父親、姐妹和兩個兄弟。這對新婚夫婦租下被稱為豐沙爾最美麗的別墅,現在是地區政府主席的官邸。用他的新婚妻子的話說,接下來是「三年難以形容的幸福時光」[2]。
逝世
1887年秋天,漸進性腎衰竭使蘭格爾漢斯的醫療活動結束。他出現腿部水腫、殘缺頭痛和短暫記憶喪失。有時他說到一半就停下來,無法繼續。1888年7月20日,在他41歲生日前五天,他死於尿毒症。他被埋葬在馬德拉群島豐沙爾的英國公墓,這是他選擇的地方,他描述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墓地,孤立而安靜,是一個休息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