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方法論(英語:Ethnomethodology),也叫「常人方法學」、「民俗學方法論」、「本土方法論」、「俗民方法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是對人們用來了解他們作為一部分所處的社會世界的方法的研究。[1]

常人方法學拒絕用分析者的標準理解來理解人,而傾向於通過人自己的範疇工具來分析他們自身。[1]

俗民方法論重視從微觀層次研究社會秩序的構成與運作,例如,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性別(doing gender),研究的策略採取「破壞性實驗」,或選取特殊個案,以懸置研究者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範與習慣。簡言之,對俗民方法論的研究來說,微觀日常生活即是社會,必須選取特殊的情境或個案來進行研究。[2]

理論起源

美國社會學家哈羅德·加芬克爾(Harold Garfinkel)是民族學方法論的鼻祖。加芬克爾的理論在 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角色理論、胡塞爾(Edmund Husserl)現象學、阿爾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為代表的現象學社會學、英國日常語言哲學基礎上發展而來,假定社會具體而非抽象,社會僅在其成員覺察到它存在時才存在,重視對社會成員在建構、解釋他們所處社會時所使用之方法進行考察。這種方法論中,社會成員組織社會活動、並使活動具有共同的意義的規則和程序來被稱作民族方法或本土方法,該方法被視作社會的基石。它看重人們行為的微觀面,反對實證主義學派。

該方法論的主要概念有:考慮——指社會成員解釋社會的過程;指示性——指一切行為對應於社會情境;省略原則——人類對交往中不清晰原則的忽視;文件方式——探尋隱意以相互理解;自然語言——語言的連續性。

民族學方法論注意經驗研究,發展了馬克斯·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