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斷(英語:Interrupt),又稱插斷,在電腦科學中是指處理器接收到來自硬件或軟件的訊號,提示發生了某個事件,應予以注意,這種情況就稱為中斷。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9月25日) |
通常,在接收到來自外圍硬件(相對於中央處理器和主記憶體)的訊號,或來自軟件的訊號之後,處理器將會進行相應的硬件/軟件處理。發出這樣的訊號稱為進行中斷請求(interrupt request,IRQ)。硬件中斷導致處理器通過一個執行資訊切換(context switch)來儲存執行狀態(以程式計數器和程式狀態字等暫存器資訊為主);軟件中斷則通常作為CPU指令集中的一個指令,以可程式化的方式直接指示這種執行資訊切換,並將處理導向一段中斷處理代碼。中斷在電腦多工處理,尤其是即時系統中尤為有用。這樣的系統,包括執行於其上的作業系統,也稱「中斷驅動」(interrupt-driven)。
中斷是用以提高電腦工作效率、增強電腦功能的一項重要技術。最初引入硬件中斷,只是出於效能上的考量。如果電腦系統沒有中斷,則處理器與外部裝置通訊時,它必須在向該裝置發出指令後進行忙等待(Busy waiting),反覆輪詢該裝置是否完成了動作並返回結果。這就造成了大量處理器周期被浪費。引入中斷以後,當處理器發出裝置請求後就可以立即返回以處理其他任務,而當裝置完成動作後,傳送中斷訊號給處理器,後者就可以再回過頭取得處理結果。這樣,在裝置進行處理的周期內,處理器可以執行其他一些有意義的工作,而只付出一些很小的切換所引發的時間代價。後用於CPU外部與內部緊急事件的處理、機器故障的處理、時間控制等多個方面,並產生通過軟件方式進入中斷處理(軟中斷)的概念。
在硬件實現上,中斷可以是一個包含控制線路的獨立系統,也可整合進記憶體子系統中。對於前者,在IBM個人機上,廣泛使用可程式化中斷控制器(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PIC)來負責中斷響應和處理。PIC連接在若干中斷請求裝置和處理器的中斷引腳之間,從而實現對處理器中斷請求線路(多為一針或兩針)的復用。作為另一種中斷實現的形式,即記憶體子系統實現方式,可以將中斷埠對映到記憶體的地址空間,這樣對特定記憶體地址的訪問實際上是中斷請求。
中斷可分為如下幾種:
硬件中斷(Hardware Interrupt):[1]
軟件中斷(Software Interrupt):[1]
處理器通常含有一個內部中斷封鎖位,並允許通過軟件來設定。一旦完成設定,所有外部中斷都將被系統忽略。這個封鎖位的存取速度顯然快於中斷控制器上的中斷封鎖暫存器,因此可提供更快速地中斷封鎖控制。
如果一個中斷使得機器處於一種確定狀態,則稱為精確中斷(precise interrupt)。精確中斷須保證:
倘無法滿足以上條件,此中斷稱為非精確中斷(imprecise interrupt)。
中斷儘管可以提高電腦處理效能,但過於密集的中斷請求/響應反而會影響系統效能。這類情形稱為中斷風暴(interrupt storm)。
在依狀態觸發的中斷系統中,一個等待響應的中斷會在中斷請求線路上以特定的電位標示,如高電位(1)或低電位(0)。當一個裝置希望傳送中斷訊號時,它驅動中斷請求線路至相應的電位,並在CPU發出強制停止命令或處理所請求的中斷事件之前始終保持。
一般而言,處理器在匯流排周期的特定時點響應中斷的輸出/ 輸入。如果在某次採樣時刻中斷尚未觸發,則在下一次採樣前,處理器都不會認為有中斷發生。可以應用這個特性,避免響應在噪音較高的線路上出現的偽中斷。
中斷裝置可設計成與其他裝置共用一條狀態觸發中斷線路。中斷線路應該包含一個特定的升/降壓電阻,用於在無中斷請求時為線路電位復位。中斷裝置在請求中斷時會保持中斷線路為有效電位,而沒有請求中斷時則令該線路置空。只要有一個或以上的裝置發出中斷訊號,線路都會處於有效的電位。
由於可共用線路的便利,一些應用傾向於使用該類中斷。當CPU檢測到中斷線路被斷言後,就會逐一檢查各共用裝置,直至發現請求裝置並處理之。當處理完畢後,繼續檢查中斷線路,倘中斷線路仍為有效電平則重複之前的步驟。在檢查中斷裝置的順序上也可做一定規劃,比如優先檢查那些頻繁請求中斷的裝置,以加快中斷處理,改善系統效能。
此類中斷模式也有嚴重問題。只要還有任何裝置的中斷請求尚未處理,線路就會一直保持有效電平狀態,而這將導致CPU沒有機會去探查其他裝置所發生的狀態變化。推遲服務低優先級裝置也不可行,因為這會防止對高優先級裝置的探查。倘若線上路上有一個裝置持續傳送請求而CPU不知道怎樣對其進行服務,則這個裝置就會持久並排他地佔有中斷線路。
早期的PCI(外設互連標準)標準出於上述效率層面的理由規定其周邊須使用狀態觸發中斷。
在依邊沿觸發的中斷系統中,中斷裝置通過向中斷線路傳送一個脈衝來表示其中斷請求。脈衝可以為上升沿或下降沿。在傳送完脈衝後裝置立即釋放中斷線路。如果這個脈衝太短,以至於I/O輪詢不足以確保知悉其存在,則有必要使用專門的硬件裝置來輔助對邊沿觸發的探查。
中斷裝置可設計成與其他裝置共用一條邊沿觸發中斷線路。中斷線路應該包含一個特定的上拉/下拉電阻,用於在無中斷請求時為線路電平復位。裝置通過傳送一個脈衝作為其中斷訊號。如果多個裝置在近乎相同的時間內傳送脈衝,則會線上路上合併成一個訊號。為防止中斷遺失,CPU必須在一個脈衝之後的下一個邊沿(如果脈衝為上升沿則其下一個邊沿就是下降沿)立即觸發。收到中斷請求後CPU立即查詢各中斷裝置以定位中斷源。
邊沿觸發中斷不會遭受狀態觸發中斷在共用中斷引腳時所遇到的問題。低優先級裝置的服務可任意推遲,而CPU仍會收到高優先級裝置的中斷請求。一個即便是頻繁發生的偽中斷也不會影響正常裝置的中斷請求。但是,邊沿觸發中斷容易遺失,特別是當中斷被有意封鎖時。在不引入鎖存器的情況下,在封鎖時段傳送的中斷訊號不可恢復。在早期的電腦系統中因為中斷遺失而導致處理不能繼續的情況時有發生。現代中斷硬件多包含有一個或一組中斷狀態鎖存器,用以暫存一逝而過的中斷請求。在對邊沿觸發中斷硬件進行編程時,應檢查這些中斷狀態暫存器以確保請求事件不會遺失。
已經過時的ISA(工業標準架構)標準使用邊沿觸發中斷,但不規定其實現必須能夠共用線路。
一些系統使用狀態觸發與邊沿觸發兼顧的混合中斷模式。其硬件不但探測脈衝,也驗證中斷訊號是否保持一段時間。
非可封鎖中斷多使用混合模式。由於非可封鎖中斷多與重要的系統異常事件相關,十分有必要確保對其中斷訊號的捕捉快速而正確。這種兩步驟探查方式能夠有效減輕錯誤中斷或遺失中斷給系統帶來的影響。
訊息訊號式中斷並不直接通過對特定物理線路進行斷言/傳送脈衝來通知一個中斷。這類中斷裝置通過在某種通訊媒介(一般是電腦匯流排)上傳送一個有邏輯含義的訊息(一串/排位元碼)來實現中斷請求。中斷訊息可以是通訊匯流排協定中專門為中斷預留的類型,也可以是一個現有的類型,如主記憶體寫操作。
訊息訊號式中斷在行為上與邊沿觸發中斷類似,因為它們都是傳送一個瞬間的訊號。中斷處理軟件的對此類中斷的處理方式也類似於邊沿觸發中斷:如果兩個訊息相同,則可以合併。訊息訊號中斷向量(中斷處理程式的地址)也可以共用,就如同物理線路可以被共用一般。
由於中斷訊息的辨識基於特定的位元碼序列而不是物理線路上的單個訊號,可以有效地通過設定不同的中斷位元碼來劃分和處理不同類型的中斷。另外,使用串行或並列匯流排都可以傳遞中斷訊息。
由於無論狀態觸發還是邊沿觸發都在使用共用線路時存線上路競爭問題,而物理線路數本身也是稀缺資源,不可能被各中斷源分別獨佔,所以訊息訊號中斷是一個解決此問題的較好替代方案。訊息訊號中斷的本質差別在於其中斷請求執行在單純的物理線路之上,具有特定的邏輯含義。這種區別好比電腦網絡體系中第一層(實體層)和第二層(鏈路層)的差別。使用具有邏輯含義的中斷請求,可以把諸請求區分開來,形成多條虛通路,而執行於一條物理匯流排之上。
PCI Express串行匯流排標準即使用此種中斷。
中斷的典型應用包括系統時鐘、磁碟輸入輸出操作、斷電訊號以及軟件自陷等。
8086A處理器是INTEL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末推出的一款16位元處理器。該處理器在中斷處理上有如下特色,這些特色也為後續INTEL處理器所共有。
8086A提供兩個中斷引腳:第17引腳NMI,和第18引腳INTR。前者用於接收非可封鎖中斷,後者則接收可封鎖中斷。通常,INTR引腳與中斷控制器(如8259A)相連,後者再分別與各裝置的中斷請求引腳連接。除了INTR外,8086A還將自身的16位元地址匯流排(配合M/IO引腳並通過譯碼器)及8位元數據匯流排與8259A連接,並將INTA引腳與8259A的同名引腳相連。
在記憶體地址空間中,規定最低的1K空間,即00000H到003FFH為中斷向量表。全表共含256個中斷向量,每個向量的長度為4位元組,包含中斷處理程式的起始地址。共有從0到255共256個中斷類型碼,每個中斷類型碼對應的中斷向量所在地址為該類型碼乘以4。舉例而言,如果中斷類型碼為1,則對應中斷向量所在地址為00004H;如果中斷類型碼為33,則對應中斷向量所在地址為00084H。這樣,如果已知一個中斷類型碼,則需要通過兩次地址轉換(中斷類型碼到中斷向量表地址;中斷向量表地址到中斷處理程式地址)才能到達中斷處理程式。另外應注意每一個中斷向量所包含的地址是以低二位元組儲存偏移量,高二位元組儲存段地址的形式儲存目標地址值的。
在全部256個中斷中,前32個(0—31)為硬件系統所預留。後224個可由用戶設定。在初始化8259A時,可設定其上各中斷引腳(共8條)對應的中斷類型碼。同時,將對應此中斷之處理程式的起始地址儲存在該中斷類型碼乘4的地址位中,作為中斷向量。
在INTEL後續的32位元CPU中,使用中斷描述符表來代替中斷向量表。中斷描述符表的起始地址由中斷描述符表暫存器(IDTR)來定位,因此不再限於底部1K位置。另一方面,中斷描述符表的每一個專案——稱作門描述符——除了含有中斷處理程式地址資訊外,還包括許多屬性/類型位。門描述符分為三類:任務門、中斷門和自陷門。CPU對不同的門有不同的呼叫(處理)方式。
在實際執行中,一旦裝置通過某引腳N向8259A發出中斷指令,後者便向8086A的INTR引腳傳送中斷訊號。8086A通過INTA引腳通知8259A中斷有效(這個過程實際上還包括對此8259A的選址),後者即通過地址匯流排將對應引腳N的中斷類型碼(已預先存好,見上節)傳送給CPU。CPU得到中斷類型碼後,先進行現場保護,主要包括:
現場保護完成後,CPU開始按照前述的兩步驟翻譯中斷程式入口地址。在得到中斷處理程式地址之後但呼叫中斷處理程式之前,CPU會再檢查一下NMI引腳是否有訊號,以防在剛才的處理過程中忽略了可能的NMI中斷。NMI的優先級始終高於INTR。
中斷處理程式雖然是由程式設計師編寫,但須循一定規範。作為常式,中斷處理程式應該先將各暫存器資訊(除了IP和CS,此二暫存器現已指向當前中斷程式)壓入堆疊予以儲存,這樣才能在中斷處理程式內部使用這些暫存器。在程式結束時,應該按與壓棧保護時相反的順序彈出各暫存器的值。中斷程式的最後一句始終是IRET指令,這條指令將棧頂6個位元組分別彈出並存入IP、CS和FLAGS暫存器,完成了現場的還原。
當然,如果是作業系統的中斷處理程式,則未必——通常不會——還原中斷前的狀態。這樣的中斷處理程式通常會在呼叫完暫存器儲存常式後,呼叫行程排程程式(多由高階語言編寫),並決定下一個執行的行程。隨後將此行程的暫存器資訊(上次中斷時儲存下來的)存入暫存器並返回。在中斷程式結束之後,主程式也發生了改變。
一些與中斷控制相關的指令包括:
CLI
關閉中斷(實為將FLAGS的IF位置0)。STI
開啟中斷(實為將FLAGS的IF位置1)。INT n
呼叫中斷子程式,n為中斷類型碼。DOS系統有一個系統呼叫API即為INT 21H。INT0
先判別FLAGS的OF位是否為1,如是則直接呼叫類型為4的中斷子程式,用以處理溢位中斷。IRET
將棧頂6個位元組分別彈出並存入IP、CS和FLAGS暫存器,用以返回中斷現場。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