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清水橋是一座位於臺灣花蓮縣秀林鄉的橋樑,位於台九線蘇花公路158.6公里道路處,南端銜接大清水隧道

沿革

台灣日治時期,因應方便車輛於臺灣東部通行,臺灣總督府決定將「東海徒步道」於1927年開始進行道路寬度拓展至3.56米,並在蘇澳太魯閣路段鋪設砂礫路面,由於部分路段為車輪行駛區,因此鋪設了兩道混凝土路面車轍道。此後這條路在1930年時命名為「臨海道路」[1]並於1932年全線通車,全線長約120公里,共建有9座大型橋樑和14座隧道。而位於下清水的第一代橋樑最初則以該要道的主要設施興建,為通往花蓮港-蘇澳的「第七號橋」。[2][3]

臺灣戰後時期,臨海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臺灣省公路局逐漸針對該要道進行逐步拓寬等工程,其中第七號橋因轉彎及道路寬度不足,故在民國60年(西元1971年)4月進行道路拉直及橋樑擴建工程而增建第二代橋樑。該橋樑屬鋼筋混凝土構造,長25公尺,淨寬7.5公尺。並鄰近清水監工站(現大清水遊憩區),完工後橋樑取名為「下清水橋」,原有的第一代橋樑則閒置而廢棄。[4]

2024年4月花蓮地震

2024年4月3日,下清水橋因2024年4月花蓮地震時遭大型岩塊砸斷[5],並造成蘇花路廊全線中斷[6];其中由於第一代橋樑被重新發現,在技師評估後,確認橋台結構及承載力仍為穩固,可作為初期搶通便道使用,隨後工程人員將橋面鋪設逾20支長約12公尺的H鋼優化,並自4月6日下午6點開放通行。採時段性、單線雙向放行,夜間實施預警性封閉管制。[7]

搶修措施方面,公路局於4月4日表示研擬四階段之橋樑搶修策略,包括:[8][9]

  • 第一階段:於4月3日以第一代橋樑開闢行人路,以使受困者進行脫困與疏散行動。[9]
  • 第二階段:於4月6日開闢車行便道,先提供小客車通行,第一代橋樑採戰備鋼樑密排銲接;二端引道採鋪設點銲鋼線網澆置20公分厚混凝土,銜接公路。[9]
  • 第三階段:中期安全提升(優化緊急通行便道),規劃2024年5月底開放大型車輛恢復通行。[9]
  • 第四階段:預估2024年底完成橋樑復建。[9][10]

由於1930年闢建的第一代橋樑並無文化資產身分,花蓮縣文化局則表示將主動詢問交通部公路局,若確認在花蓮縣轄內將告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及建議補正辦理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現勘程序。[11]

另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