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教經典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輔」又合稱「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誦習這些經書可以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1]。三洞的概念大約在東晉初期開始形成。到陸修靜編撰《三洞經書目錄》使用三洞的分類法,並且自稱三洞弟子,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 洞真部:即上清經,天寶君[a]所出。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交付青童君[b]封於玉華青宮。又有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撰出三十一卷,獨立之訣,據傳清虛真人小有天王褒以之授魏華存[2]
  • 洞玄部:即靈寶經,靈寶君[c]所出。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天真皇人[d]囀天音而辯析之。據傳太極真人徐來勒等仙真,降付葛玄,又傳授教戒訣要[3]
  •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鬼喚神的書籍,神寶君[e]所出。小有天玉府中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宮,皆上古三皇、八帝[f]所得授之書,以藏名山,據傳為帛和、鮑靚得之[4]皇室曾以三皇文為鮑靚所造,語涉妖妄,下令以《道德經》代之[5]南宋時,有道派將三皇文與洞神籙階剝離,歸入靈寶,而以正一盟威籙以下諸雜錄,天心正法五雷諸法,考召之文,書禁之術,隸為洞神部[6][7]

四輔

隨着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包括:

這種分類法最早見於《正一法文經圖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輔分類法出現之後,又出現了十二部分類法。就是將三洞各細分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輔則不分部。最早見於《洞真太上倉元上錄》,定型於《道教義樞》。包括:

  1. 本文:經書原文[12]
  2. 神符:各種[13]
  3. 玉訣:對道經的註解和闡述[14]
  4. 靈圖:對經書原文的圖解以及以圖像為主的經書[15]
  5. 譜錄:記錄高真上聖事跡和功德的經書[16]
  6. 戒律:各種戒律、功過格[17]
  7. 威儀:齋科儀方面的經書[18]
  8. 方法:個人修煉以及設壇祭祀的方法[19]
  9. 眾術:煉丹術五行變化、數術[20]
  10. 記傳:神仙傳記、碑銘、道觀等志書[21]
  11. 讚頌:頌唱神靈的經書、步虛詞、寶誥[22]
  12. 章表:祭祀時呈給天帝的青詞[23]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