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社會主義(俄語:социали́зм в отде́льно взя́той стране́)是由史太林於1924年強調並於翌年由布哈林正式闡述的理論,它被認為是早先由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可以首先在一國或多國內實現勝利」理論的延伸[1],並且「一國社會主義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可以在一國建成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在較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可以率先在多國甚至一國範圍內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可以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不能夠取得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需要依靠無產階級的國際革命實現最終的勝利並迎接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而非按照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路線,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在國際範圍內才可能實現。蘇聯在1936年憲法中正式宣佈「建成社會主義」。

這種向階段革命論的轉變是對先前經典馬克思主義所持的社會主義必須在全球建立的立場的轉變。 然而,一些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它既不與世界革命相矛盾,也不與世界共產主義相矛盾,並且是一個必要的階段。史太林認為,蘇聯是作為一個世界革命的基地而存在,沒有一國社會主義的建成就無法實現世界革命。每個國家的革命都是自己的革命,雖然蘇聯反對以武力干涉別國人民的生活,但蘇聯作為世界革命的基礎而存在,能夠加速他國無產者的勝利[2]。一國社會主義論最終由史太林於1928年掌權後採用作為國策。

托洛茨基為代表的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的一派則認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論是受蘇聯處於一國的孤立狀態,而西歐革命又受挫的情況下由史太林等人提出理論,它的提出是為了向社會灌輸革命已經階段性完成,外部世界的變化並不會影響蘇聯的社會主義社會能否建成的概念[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