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瘍(英語:abscess)又稱膿腫,是組織器官體腔內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外有膿腫膜包裹形成腔壁,內為膿液積聚的膿腔。漢語視語境另有其他異名,如:腫瘍[1]瘡瘍[2]瘀膿[3]淤膿[4]積膿[5]等。但積膿另可表示術語 empyema,它與膿瘍意義相近,但多指膿胸。

膿瘍主要特徵是組織發生溶解壞死形成膿液,由於凝固酶的作用使病變局限形成膿腔,腔內膿液包括滲出液、細菌、壞死組織等[6]。一旦形成,應考慮切開引流。

接近體表的膿瘍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觸診病灶時感覺其內部充滿液體[6],皮膚發紅的範圍常比腫起的範圍更大[7]。常見的體表膿瘍包括發生在毛囊[8](影響範圍較大)與(影響範圍較小)等[9]

膿瘍源自病原菌感染[10],在病灶處常有許多不同種的細菌同時感染[7]。在美國與世界許多地區裡,在膿瘍中最常見的菌種是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6],在發展中國家偶爾也可見到由寄生蟲引起的膿瘍[11]。通常診斷要從外型以及切開後觀察確定[6]超音波在無法確定診斷時或許有幫助[6],而更為深處的膿瘍則可能需要以磁共振成像[12][13]電腦斷層才能發現[11](比如說肛門膿瘍英語anorectal abscess道格拉斯膿腫德語Douglas-Raum#Douglas-Abszess等)[14]

皮膚與軟組織膿瘍的標準治療方式是切開引流英語incision and drainage[15]抗生素治療對於原先健康的患者而言並沒有幫助[6]。有少量的證據支持在引流後不用紗布填塞留下的空腔[6]。相對於等待其自行癒合,在引流後縫合空腔可能加速癒合且不會增加膿瘍復發的機會[16]。單以針頭進行引流而不進行切開常無法將膿瘍引流乾淨[17]

近年來皮膚膿瘍是常見的疾病,而且還有更為盛行的趨勢[6]。罹患皮膚膿瘍的風險因子主要是施打靜脈藥物英語drug injection,這個族群的皮膚膿瘍盛行率有65%[18] 。2005年美國有三百二十萬人因皮膚膿瘍而至急診就診[19],而在澳洲,2008年有一萬三千人因皮膚膿瘍而住院治療[20]

形成原因

皮膚在感染過程在(死的中性白血球)周圍形成的區域。這是一種防禦性的組織反應,以防止感染性物質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膿腫的最終結構是膿腫壁,或膿腫囊,由毗鄰的健康細胞形成,以阻止膿感染周圍的組織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