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墓,又名李傑墓石刻,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風景區內東南側、二忠祠以西,為明初開國功臣、鎮國上將軍李傑的墓葬石刻,原墓葬則已無跡可尋[1][2],2006年5月作為明孝陵的子項明功臣墓之一而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

Quick Facts 明孝陵·明功臣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明孝陵·明功臣墓
李傑墓
Thumb
李傑墓的神道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
分類古墓葬
時代
認定時間2006年5月
保護歷史
第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8月)
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8月)
Close

歷史

李傑墓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墓主李傑於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出生在河南江北行省壽春府霍丘縣(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元朝末期參與各地的起義軍,後歸附朱元璋政權。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李傑戰死,翌年八月歸葬於南京聚寶山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廷為他豎立墓碑[5]靖難之役後,李傑墓石刻成為罕見的未遭永樂朝君臣篡改的碑銘,並沉寂數百年無人問津。至中華民國時期,李傑墓的神道碑被歷史學家朱希祖偶然發現,其存在才重新為世人所知。[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傑墓於1957年8月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8月以李傑墓石刻的名義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在1980年代前,李傑墓石刻一直位於中華門外的雨花村養回紅自然村[6],1985年—1996年間,李傑墓歷經了三次搬遷。1985年,因擴建寧溧公路,李傑墓被往正北方向遷移了47米;1993年因晨光機器廠(今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擴建而東移50米,但仍被圈進機器廠的圍牆之中;1996年為解決遊人無法參觀的問題,雨花颱風景區將李傑墓遷移至景區境內[5][7]。2006年5月,李傑墓作為明功臣墓之一,入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孝陵的子項。[3]

建築

李傑墓的墓室已無跡可尋,現存一通高2.9米、寬1.17米、厚0.33米的神道碑,碑上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二十一日由宋濂所撰寫的《宣武將軍僉廣武衛指揮使司事贈驃騎將軍僉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銘》,記載了李傑的生平和家世,碑額浮雕有雲紋螭龍,高0.8米、寬1.2米、厚0.33米,其中陰刻篆文「企都督李公神道碑」,碑下的龜趺底座則高1.4米,長2.5米。[5]

在李傑墓前,修建有一道長60米、寬1.8米的弧形墓道,墓道兩側則置有各式各樣的石像生,包括石羊、石虎、石馬(配有馬夫)和石翁仲(均為武將)各一對。[7]

圖集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