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牲畜啃食野生植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牧食又稱囓食,是食草動物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啃食各種植被的根莖、枝葉和花果攝入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等營養成分的行為。放牧則指人類將馴化的草食性家畜(比如牛、羊、馬等等)放到戶外環境自由進食野生植物(例如草)或其他多細胞自營生物(例如藻類)的行為,是畜牧業的重要一環。透過放牧,草和其它植物中人類無法消化的纖維素會變成可以食用的肉和奶、以及有商業價值的毛皮等產品。許多小型食草動物會跟隨在大型食草動物之後,以這些大型食草動物啃食植物後暴露出的嫩苗為生。地球上近25%的陸地面積被用於放牧[1]。
牧食動物和食嫩植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牧食動物多以草及闊葉雜草為食,而食嫩植動物則多以樹及灌木的葉和嫩枝為食[2]。
合理的放牧有助於維持以草本植物為主的生態群落,同時促進更多樣化的傳粉者生存,並提供更多潛在的築巢資源[3]。然而過度放牧行為對生態系統和畜牧業都帶來不利影響[4]。牲畜的過度採食會導致植被高度和生物量降低,植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組成發生變化,同時也會引起土壤條件的改變,如踐踏和糞便沉積等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問題[4]。
食草動物指的是以草(尤其是禾本科)為主食的動物[5],包括馬、家牛、水豚、河馬、蚱蜢、鵝、貓熊等。貓熊的食物中有 99% 為亞高山帶竹子物種[6]。
兔子以草為食,其中含有大量難以消化的纖維素,牠們透過後腸醱酵來解決這項問題。兔子會排出兩種糞便:黑色顆粒狀的硬便以及較為柔軟的盲腸便。兔子會重新攝入盲腸便,進行消化並取得更多營養[7]。
河馬為大型半水生的哺乳動物,棲息於河流、湖沼及紅樹林沼澤中。白天時,牠們多半會待在水中或泥中,交配與生產也都在水中,黃昏後才會來到陸地上進行牧食。河馬雖然群居於水中,但在牧食時多半為獨自行動。牠們的門齒長度可以超過 40公分(16英寸),犬齒長度則能超過 50公分(20英寸)[8]。然而河馬的門齒與犬齒僅能用於打鬥,並無法協助進食;牠們透過厚實的嘴唇將植物拔出地面,再透過臼齒磨碎[9]。河馬被認為是一種偽反芻動物,牠們的胃具有三個腔室,但是並不會進行反芻[10]。
廣泛的牧食定義包括:一個生物體以另一個生物體為食,但並不會使該生物體死亡[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