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植食龍屬學名Ugrunaaluk,取自伊努皮克語,意為「古老的植食動物」)是一可疑的植食性真鳥腳類恐龍,隸屬鴨嘴龍類中的櫛龍亞科,生存於大約6920萬年前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的北極區內,即今天的阿拉斯加模式種和唯一歸類於該屬的物種是科爾維爾古植食龍U. kuukpikensis),[1][2][3]但目前被認為是埃德蒙頓龍的一種,因此可能會成為科爾維爾埃德蒙頓龍。[4]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古植食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69.2 Ma
Thumb
科爾維爾古植食龍的骨架,位於佩羅自然科學博物館英語Perot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科: 鴨嘴龍科 Hadrosauridae
亞科: 櫛龍亞科 Saurolophinae
族: 埃德蒙頓龍族 Edmontosaurini
屬: 古植食龍屬 Ugrunaaluk
Mori et al., 2015
模式種
科爾維爾古植食龍
Ugrunaaluk kuukpikensis

Mori et al., 2015
Close

研究歷史

Thumb
幼年古植食龍的顱骨重建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阿拉斯加的科爾維爾河英語Colville River (Alaska)陸續發現了6000多具鴨嘴龍類的骨骼。它們是在烏米阿特英語Umiat北部的利斯科姆骨層英語bonebed(Liscomb Bonebed,以地質學家羅伯特·科斯科姆命名)上發現的。大部分的化石都來自北斜坡區英語North Slope Borough海洋點英語Ocean Point以南的Kikak-Tegoseak採石場。起初,化石被確定為屬於賴氏龍亞科的某些成員。[5]後來,它們被歸類於埃德蒙頓龍,更具體地說是歸類於模式種帝王埃德蒙頓龍,成為櫛龍亞科的一個物種。[6]由於大多數骨頭屬於未成年恐龍,因此無法確定身份。

2014年,廣田森英語Hirotsugu Mori通過統計確定化石材料中的尺寸類別,並將阿拉斯加骨骼與已知的、相同尺寸的埃德蒙頓龍標本進行比較,解決了這個問題。統計分析顯示阿拉斯加發現的大部分化石分為兩大類,其中85%屬於第一類,平均為假定成年恐龍長度的36%。假設這代表某個年齡段,例如一年,就可以和相應年齡的埃德蒙頓龍群體進行比較。最終,他得出結論,這些化石間似乎存在差異,表明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物種。[7]

2015年,這個新屬的發現由廣田森、帕特里克·德魯克米勒英語Patrick Druckenmiller格雷戈里·艾瑞克森英語Gregory Erickson在網上發表,並正式命名、敘述了其模式種科爾維爾古植食龍Ugrunaaluk kuukpikensis)。[7]屬名來自伊努皮克語單詞ugruŋnaq(「古老的」)和aluk(「植食動物」),種名uukpik則是科爾維爾河的伊努皮克語稱謂。由於論文發表在一本電子雜誌上,因此生命科學標識符英語Life Science Identifier是必需的。該屬的標識符為8B8256BA-F280-4460-B0F0-31762267586E,該物種的標識符則為1CAF186F-11A2-4A9E-A8F9-C3789B97459F。從2015年起,古植食龍成為在開放獲取或免費閱讀的期刊上進行描述的18個恐龍分類群之一[8]

這些化石是在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的王子溪組中發現的,年代距今約七千萬至八千萬年,正模標本UAMES 12995是一頭幼龍的鼻骨前部。[7]

其他一些骨骼被鑑定為副正模標本英語paratype,包括UAMES 4271:右鼻骨後部;UAMES 13250:左額骨;UAMES 4245:左額骨;UAMES 4189:右顴骨;UAMES 4272:左方軛骨;UAMES 4286:右方形;UAMES 33308:右眶後骨;UAMES 4361:右鱗狀骨;UAMES 4327:右上頜骨;UAMES 15284:左蝶骨;UAMES 4357:右頂骨;UAMES 4301:基蝶骨;UAMES 4276:枕骨;UAMES 4309:頂骨;UAMES 4291:上枕骨;UAMES 4095:右枕骨;UAMES 4240:右翼狀骨;UAMES 4331:左腿骨;UAMES 4215:右翼狀骨;UAMES 4437:坐骨;UAMES 4946:右齒骨;UAMES 4457:右上隅骨;UAMES 6646:脊椎;UAMES 23071:骶骨;UAMES 4873:喙骨;UAMES 12711:右肩胛骨;UAMES 21596:右肱骨;UAMES 12525:右股骨;UAMES 6272:左股骨;UAMES 6637:左股骨;UAMES 22058:恥骨;UAMES 12955:左股骨;UAMES 12515:股骨;UAMES 12715:左股骨;UAMES 15553:左股骨;UAMES 21950:距骨;UAMES 21884:右股骨和UAMES12545:腿骨中部。[7] 這些化石來自不同個體的骨骼,大多數屬於第一類,但有些屬於第二和第三類。 它們是費爾班克斯阿拉斯加大學博物館英語University of Alaska Museum藏品的一部分。

然而,2017年邢海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對將其確定為一個單獨的屬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古植食龍實際上是一個疑名,無法與埃德蒙頓龍進行區分。[4]隆治高崎和安東尼·費奧里羅等人2020年的研究建議需要成年恐龍的化石材料來確定其無效性,因為目前並未發現幼年埃德蒙頓龍的遺骸。[9][10]

地質學

Thumb
王子溪組所在位置

根據生物地​​層學[11]古生物學[12][13][14]研究,王子溪組上白堊統一直延伸到始新世。根據40Ar / 39Ar測年法( / 氬年代學),沿着科爾維爾河的地層中裸露的含化石部分的地質年齡被確定為7100至6800萬年,其中包括利斯科姆骨層[15][16]。距骨層約一公里處是地層下的凝灰岩,根據40Ar / 39Ar年代測定法,進一步將骨層的年齡限制在69.2±0.5 Ma。而凝灰岩的孢粉學檢查[17]顯示為馬斯特里赫特階[18]。古植食龍在地層學上的生存年代介於連接埃德蒙頓龍的首次出現(馬斯特里赫特階後期[19])和帝王埃德蒙頓龍坎帕階晚期[19][20])的最後一次出現之間。王子溪地層由礫岩砂岩和細粒石化粘土或泥岩層組成。這些泥岩層代表了蜿蜒的河流和泛濫平原的沉積物,以及在緩坡沖積平原/沿海平原上沉積的邊緣海洋沉積物[21][22]沉積學數據表明,沿海平原被洪水淹沒,但水位從淺到干的變化可能是季節性的。

敘述

Thumb
骨骼

成年古植食龍的長度估計在九米左右,已發現的骨頭主要屬於約三米長的幼龍。[7]

2015年,沒有發現該屬的任何獨有衍征,即獨特的衍生特徵。然而,化石顯示了一種本身並不獨特的特徵組合且有別於埃德蒙頓龍。在前頜骨前部和後部凹陷之間有一半圓形脊狀突起,向後且向側面延伸,但不延伸至一個較高的骨板,埃德蒙頓龍則相反;位於上頜前孔後則的凹陷很淺,而連接埃德蒙頓龍更深;其眶後骨上的凹陷很淺,埃德蒙頓龍則相當深;其上頜骨比連接埃德蒙頓龍更高;與埃德蒙頓龍相比,其顴骨更為纖細,顴骨前支後緣角度更大;其方軛骨的外表面較寬,而不是像帝王埃德蒙頓龍那樣狹窄;下頜齒骨聯突較連接埃德蒙頓龍而言更低,在與前頜接觸部分之間測量,其長度僅有齒骨的30%。[7]

種系發生學

古植食龍被放置在鴨嘴龍科櫛龍亞科內,根據鴨嘴龍本身的位置,其也被稱為鴨嘴龍亞科。 根據敘述者的分析,該屬是一個由連接埃德蒙頓龍帝王埃德蒙頓龍組成的演化支姐妹群,是埃德蒙頓龍族的成員。 兩種埃德蒙頓龍都缺乏的古植食龍的基本特徵在於眶後骨的深凹。[7]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的古植食龍的生存年代介於坎帕階晚期的帝王埃德蒙頓龍和馬斯特里赫特晚期的連接埃德蒙頓龍之間。[7]

生活方式

Thumb
古植食龍的生命復原

在白堊紀時期,古植食龍棲息地的氣溫已經很冷,儘管比現在溫和得多。該地點位於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的北緯67至82°,至少在當時的北極圈內,即66°以北。研究確定的年平均氣溫為5~6°C,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為2°C。顯然,當時北極具分別有一個乾燥和潮濕的季節,地面覆蓋着針葉林,空地中開花植物的植被較低。

過去人們認為,埃德蒙頓龍在阿拉斯加的存在意味着恐龍每年要向數千英里的拉臘米迪亞地區遷徙。而現在看來,古植食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這一事實證實了另一種假設,即該地區存在一個特有種動物群,因此被一群只居住在該地區並適應北極寒冷冬季的物種所居住;古植食龍的存在也可能表明晚白堊世的阿拉斯加可能是另一個恐龍聚集地。

古植食龍是一屬大型恐龍,成年恐龍身長可能達到10米左右,肩高約為3.2米,體重在3.2噸至3.5噸之間。如同與之相關的埃德蒙頓龍山東龍一樣,古植食龍有一個堅固而細長的顱骨,在顎的末端有一個大而寬的喙,其鋒利邊緣能夠撕裂幾乎所有的植物纖維,然後將其切成碎片,並以排列在顎後部的成排牙齒將其碾磨。當其中一顆牙齒磨損時,一顆新的牙齒將逐漸取而代之。當古植食龍口腔中充滿食物時,其強有力的下頜與成排的牙齒可幫助減少吞咽。由於生活在惡劣的氣候中,它們可能也會吃木本植物。[1]

像所有其它鴨嘴龍科一樣,古植食龍也能夠兩足或四足行走。四足運動可能發生在緩慢的遷徙過程中以及其平靜的時候,而當這隻動物感到受到威脅或需要從食肉動物中逃脫時,它會採用較快的兩足姿勢。[1]

地層

幼年鴨嘴龍類殘骸占據了利斯科姆骨層,即化石發現地。殘骸解剖學上的聯繫通常已經完全消失。這些骨頭幾乎沒有遭到捕食風化或踐踏的痕跡,因此沒有受到損壞。[23][24]此外,在骨層英語bone bed上還存在着暴龍科傷齒龍科奇異龍科的骨骼和牙齒。該骨層位於河流幹流的泛濫平原上。[18][23]附近不斷上升的布魯克斯山脈冰川迅速融化導致大量雪山融水產生可能是利斯科姆骨床的起源。[23]這些鴨嘴龍類的突然死亡是由洪水引起的,河流突然上升的水位讓它們無法快速逃離,最終成為化石。[24]

古生態學

Thumb
古植食龍的棲息地與現在的阿拉斯加非常相似。[10]

古植食龍的棲息地處在北極區,氣候變化多端:夏季,阿拉斯加的土地上布滿綠色的針葉林,而冬季寒冷且嚴酷,低溫形成大量積雪。 恐龍最有可能根據季節來決定其繁殖遷徙的節奏,在冬季遷徙到溫暖的地方,春、夏季則返回以繁殖後代[7]

科爾維爾古植食龍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阿拉斯加極地恐龍動物群的存在,在部分文獻中,它又稱Paaŋaqtat動物群(Paaŋaqtat-fauna,以Paaŋaqtat省為名[25][26])。該動物群中與古植食龍共享棲息地的動物種類繁多,其中也包括其它食草恐龍,例如角龍科的佩氏厚鼻龍(優勢物種)[27]結節龍科埃德蒙頓甲龍厚頭龍科的蘭氏阿拉斯加頭龍[28][29]以及各種奇異龍科帕克氏龍[26][30])。動物群中也不乏掠食者的存在,事實上,北極地區曾有多種獸腳類,例如暴龍科的霍氏白熊龍[31]傷齒龍科的「阿拉斯加傷齒龍」[26][32]虛骨龍類理查德伊斯特斯龍以及手盜龍類馳龍蜥鳥盜龍,它們皆是生態位中的追捕捕食者英語pursuit predator。該屬也進一步支持了在拉臘米迪亞,特別是王子溪地帶存在特有物種和「恐龍省」的理論。[33][34]但是據一些研究人員稱,這些恐龍動物群總體上是同質的。[35]王子溪組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如白堊齒獸英語Cimolodon異獸亞綱多瘤齒獸目)、足獸英語Pediomys獸亞綱後獸下綱)和Gypsonictops英語Gypsonictops胎盤動物)。當地沒有發現陸生變溫脊椎動物化石,它們的體溫與環境溫度相同,因此本身不會「放熱」。對於在低緯度地區更為常見的陸生和兩棲的外生熱動物,如烏龜、鱷魚、脊索動物有鱗目和鱷龍目來說,阿拉斯加的氣候過於寒冷[36],但地層中確實存在硬骨魚類化石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