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序前星,又稱前主序星或前主序天體(英語:Pre-main-sequence star)是尚未成為主序星的恆星。它可以是金牛T星或獵戶FU型變星(質量小於2太陽質量),或是赫比格Ae/Be星(2至8太陽質量)。[1][2][3]在恆星越過恆星誕生線前,這些主序前星稱為原恆星,並通常有緻密的星際物質構成的包層環繞。在結束原恆星階段後,恆星繼續收縮,直至內部氫元素開始燃燒,此時結束主序前星階段,進入零齡主序。[4]
這些天體的能量來自於引力收縮(相對於主序星的氫融合)。在赫羅圖,主序帶前階段,質量在0.5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將先沿著林軌跡(幾乎垂直向下),然後沿著亨耶跡(幾乎水平向左的朝向主序帶)移動。[5]
通過光譜的測量和對溫度與重力間的交互作用,主序前星能夠從主序星中分辨出來。同等質量的前主序星的半徑比主序星更大,因此表面引力更低。
在周圍的物質都落入中心的恆星之前,它都被視為原恆星。當周圍的氣體和塵粒消散,吸積的過程停止,這顆恆星才能成為主序前星。
當主序前星越過恆星誕生線之後,便能在可見光下被觀測到,而主序前星階段維持的時間在恆星的生命中低於1%(對比下,恆星生命大約有80%在主序帶上)。在此之前,這些主序前星稱為原恆星。
一般相信在這個階段的恆星有密集的星周盤,也是行星可能形成的場所。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