䗴 U+45F4, 䗴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45F4 ← 䗳[U+45F3]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A 䗵 →[U+45F5] 跨語言 漢字 䗴(虫部+13畫,共19畫,倉頡碼:中戈竹弓土(LIHNG),部件組合:⿰虫筳) 來源 康熙字典:未收錄,如收錄將位於第1100頁第32字的下一個 漢語大字典(第一版):第4卷第2892頁第12字 萬國碼:U+45F4 漢語 簡體與正體/繁體 䗴 維基百科有一篇相關的條目:䗴 字源 由中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34造出,基於會意漢字 原則: 虫 (「動物;小生物」) + 筳 (「紡錘」) ,化石的形狀就像是紡錘(拉丁語 fūsus)。發音基於形聲漢字原則和聲符筳。 發音 官話 (拼音):tíng (ting2) (注音):ㄊㄧㄥˊ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拼音:tíng 注音:ㄊㄧㄥˊ 通用拼音:tíng 威妥瑪拼音:tʻing2 耶魯官話拼音:tíng 國語羅馬字:tyng 西里爾字母轉寫:тин (tin) 漢語國際音標 (幫助):/tʰiŋ³⁵/ 釋義 䗴 (古生物學) 紡錘蟲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