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所引起的感染,包括了菌血症、病毒血症、真菌血症、毒血症、膿毒血症、敗血症等所有概念。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4月5日) |
菌血症(bacteremia)即血液中發現細菌,是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病灶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或極少量繁殖,表現為一過性或間斷性經過血流到達機體內適宜的組織器官,臨床症狀不明顯[1]。菌血症患者血液中的活菌特徵為暫時性和自限性的現象,一旦有全身性感染症狀,則轉變為敗血症或毒血症。
正常情形下血液是無菌的,如果在血液中發現細菌(最常見是經由血液培養發現)即屬異常[2]。本詞與敗血症不同之處,在於敗血症意指針對細菌的宿主反應[3]。菌血症與病毒血症相似,後者是病毒侵入血液[4]。
細菌可能因為感染(例如肺炎或腦膜炎)、手術或侵入性治療(如涉及胃腸道等黏膜)、導管(包括靜脈注射)和其他異物、以及藥物濫用等原因而進入動脈或靜脈[5]。牙科手術或刷牙後可能會導致短暫菌血症[6]。
菌血症可能對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細菌的免疫反應可引起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頗高[7]。細菌還可以通過血液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稱為血行性傳播),結果在遠離最初感染部位的地方也發生感染,例如心內膜炎或骨髓炎[8]。菌血症的治療是處理感染源並使用抗生素[9]。
菌血症經常引起稱為敗血症的免疫系統反應,其症狀包括發燒、發冷和低血壓[10]。對菌血症的嚴重免疫反應可能導致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可能致命。
細菌可以多種方式進入血液。但是,對於細菌的每種主要分類(革蘭氏陰性、革蘭氏陽性或厭氧菌),都有導致細菌血症的特徵性來源或進入血液的途徑。菌血症的原因還可以分為與醫療保健相關的原因 (在醫療機構接受護理的過程中獲得)或由社區獲得的原因(通常在住院之前在醫療機構之外獲得)。
革蘭氏陽性細菌是在菌血症成因上越來越重要[11]。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腸球菌是其中最重要與常見。這些細菌通常在皮膚或胃腸道中發現。
革蘭氏陰性細菌約占所有醫療照護相關菌血症病例的24%,占所有社區性菌血症病例的45%[12] [13]。通常,革蘭氏陰性細菌是通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腸道或肝膽系統的感染進入血液的。革蘭氏陰性菌血症在老年人口(65歲或65歲以上)中更常見,並與該族群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14]。
最常見的是通過血液培養來診斷,將病人身上抽出的血樣以適合細菌生長的培養基培養[17]。血液中如有細菌,細菌將繁殖而能發現之。
一般而言,從人體不同部位,經過徹底消毒後,抽取的兩套血液培養檢體,可以診斷菌血症[18]。兩套陽性培養中如長出相同細菌,通常表示是真正的菌血症--尤其是該細菌並非常見的表面汙染菌時。如果兩套培養為陽性但菌種不同,通常顯示需要再進行一次(兩套)血液培養,以確認是污染菌或真正的菌血症。 血液培養可以以間隔一段時間重複進行,以確定是否為持續存在而非暫時性的菌血症。
血液中出現細菌幾乎一定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延遲使用抗生素,惡化到敗血症,死亡率很高。[19]
菌血症的治療一開始先使用經驗性廣效抗生素。任何出現菌血症跡象或症狀,或血液培養呈陽性的患者,均應開始靜脈注射抗生素[14]。抗生素的選擇取決於最可能的感染源和經驗上常見引起該感染的微生物。其他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患者過去的抗生素使用史,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抗生素的是否有過敏反應[20]。如由血液培養物分離出病原菌,即應針對病原菌調整抗生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