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拖斯龍屬(屬名:Rhoetosaurus)又名羅葉特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澳大利亞。瑞拖斯龍的身長估計長約12至15米。屬名以希臘神話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來命名。
瑞拖斯龍屬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
屬: | †瑞拖斯龍屬 Rhoetosaurus Longman, 1926 |
模式種 | |
布朗氏瑞托斯龍 Rhoetosaurus brownei Longman, 1926
| |
異名 | |
|
化石發現
於1924年,在昆士蘭中央的達勒姆當斯站,發現有大型爬行動物的骨骼化石,站長Arthur Browne將骨頭碎片送給布里斯本昆士蘭博物館的Heber Longman作研究。在1926年,Longman命名了瑞拖斯龍[2]。瑞拖斯龍的屬名以希臘神話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來命名,種小名則是以Arthur Browne來命名的。某些科學文獻將屬名誤植為Rhaetosaurus、Rheteosaurus。
最初的標本是22節的尾椎,包括16節連續的骨頭及其他後肢的碎片。在Longman公布這個新發現之後,來到車站及安排運送更多的材化石料往昆士蘭博物館,這些新化石包括:1節頸椎、一些背椎、肋骨、尾椎、股骨及骨盆等[3]。
於1975年,Mary Wade與Alan Bartholomai發現更多的化石材料,托馬斯·里奇(Tom Rich)、Anne Warren、趙喜進、拉弗·莫那兒(Ralph Molnar)等人也有發現新化石。這些新發現的骨骼包括了更多的肋骨、懷疑是頸椎的骨頭、及大部份的右後肢。直至目前為止,都沒發現尾巴末端、前肢或頭顱骨。
瑞拖斯龍及澳洲南方龍是兩類在澳大利亞(在侏羅紀是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發現的知名蜥腳下目恐龍[4]。瑞拖斯龍最澳大利亞的最完整蜥腳下目化石。
分類關係
Longman最初在德國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的帶領下,發現了瑞拖斯龍的原始特徵,亦即鯨龍科的特徵。但是鯨龍科現被認為只是一群基礎蜥腳下目的並系群。近年有研究因瑞拖斯龍與蜀龍的生存年代相近,而將牠們作出比較,並認為牠們是近親。由於蜀龍有一條尾槌,故該研究認為瑞拖斯龍也有類似的構造。根據瑞拖斯龍的接近完整後肢[1][失效連結],顯示牠不屬於較為進化的新蜥腳類,但若要確定牠在蜥腳下目的演化位置,則有待更多的研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