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獵龍屬學名Taurovenator,意為「公牛獵人」)是種大型鯊齒龍科獸腳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森諾曼期,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牛獵龍是單型屬,屬下僅含一個物種,稱作維氏牛獵龍T. violantei)。[1]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牛獵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森諾曼期
~95–93.9 Ma
Thumb
牛獵龍頭部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鯊齒龍科 Carcharodontosauridae
亞科: 鯊齒龍亞科 Carcharodontosaurinae
族: 南方巨獸龍族 Giganotosaurini
屬: 牛獵龍屬 Taurovenator
Motta et al., 2016
模式種
維氏牛獵龍
Taurovenator violantei

Motta et al., 2016
Close

發現與命名

牛獵龍正模標本(MPCA-Pv 802)是一塊右眶後骨,由馬蒂亞斯·莫塔(Matias J. Motta)於2005年在阿根廷內格羅河省埃澤奎爾·拉莫斯-米拉西亞湖(Ezequiel Ramos-Mexía Lake)東南維奧蘭特農場(Violante Farm)的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下段[2]發現。附近還發現過大盜龍類南盜龍、幾種阿貝力龍超科及一種疑似半鳥亞科近鳥類[1]

2024年描述了一件牛獵龍新標本(MPCA-Pv 803),其中保存有部分顱骨、部分頸椎序列、幾根肋骨、兩條前肢的一部分、一個股骨、部分腳部及一節尾椎。[2]此標本原於2016年和正模標本一起描述,但當時身份不明。[1]其與正模標本雖不存在重疊部分,但二者發現於同一地點(前者發現於距正模標本出土地點800米處)且均具備南方巨獸龍族特徵,故將其歸入牛獵龍屬。[2]

屬名Taurovenator取自拉丁語taurus(公牛)及venator(獵人)。種名violantei致敬發現該動物的農場的主人恩佐·維奧蘭特(Enzo Violante)。[1]

描述

Thumb
牛獵龍復原圖及其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牛獵龍是種非常巨大的鯊齒龍科。根據利用股骨周長推測體長及體重的公式,估計其體長為11.75米,體重為5,728公斤(12,628英磅),輕於南方巨獸龍(6,349千克)但重於米拉西斯龍馬普龍(分別重4263千克及4,343千克)。[2][3]顱骨雖不完整,但仍估計其長135公分(53英寸)。[2]

正模標本可見眶後骨部分區域異常多皺,且像角一樣突出,與其它鯊齒龍科眼眶上的突起均明顯不同。莫塔等人(2016年)與羅蘭多等人(2024年)均視之為一項獨特特徵,[1][2]但其姊妹分類單元米拉西斯龍亦有被描述為尖角般橫向突出的眶後骨。[4]

牛獵龍的特殊之處,在於頸椎神經棘突出且背側頂端呈凸緣形,使第三至六節頸椎呈現覆瓦狀,即彼此緊密連接。描述這一不尋常結構的作者稱之為「頸椎複合體」("cervical complex"),並將其比作屋頂重疊的瓦片。原始鯊齒龍科高棘龍的第三至五節頸椎亦有類似特徵,但不夠明顯。[2][5]南方巨獸龍和馬普龍的已知數據進一步表明,「頸椎複合體」是該類群一項獨特的共有衍征。頸椎複合體的存在可能限制了頸椎的活動泛圍。另一方面,牛獵龍及其它鯊齒龍科均有球形枕髁英語Occipital condyles,與在角龍類顱骨上看到的結構類似,推測可使顱骨繞首節頸椎大範圍轉動。此外,牛獵龍的頸椎複合體可能與角龍類的並頸椎(syncervical vertebrae,即融合的第一至三節頸椎)作用類似,即加強頸部前段並增加軸後頸肌-顱肌的表面積。[2]

僅發現兩件胸椎化石。其中一件由椎體組成,另一件則由一個非常高大(高52厘米)的脈弓組成。[2]

從比例上講,牛獵龍的手臂是所有已知異特龍超科中最小的。其保存近乎完整的手臂,縮小程度甚至比其它鯊齒龍科還要大,比例上也小於米拉西斯龍等分類單元,尤其是前臂部分。儘管尺寸縮減,但前臂相當粗壯,手指靈活度也很高。然而和其它南方巨獸龍族一樣,其前肢很可能無法做出大範圍活動。[2]

牛獵龍與米拉西斯龍第二趾均有大型趾爪英語Ungual,該趾較第三趾對應趾骨長出約20%且更加橫向扁平。[2]

分類

莫塔等人(2016年)提出牛獵龍占據鯊齒龍科內某處衍生位置,並重點將其與南方巨獸龍、鯊齒龍和馬普龍比較。[1]科里亞等人(2019年)提出牛獵龍是馬普龍的異名,將其之前所有自衍征皆視為與馬普龍的共有特徵,並指出二者眼瞼骨英語Palpebral (bone)皆有橫向彎曲邊緣。[6]此外作者還認為兩者共存的概率很大。[6]然而,事實上牛獵龍來自烏因庫爾組下段,而馬普龍來自該地層上段。[2]羅蘭多等人(2024年)再次確認牛獵龍的有效性,認為其正模標本所保存的自衍征,在牛獵龍身上的發育程度遠強於其它鯊齒龍科,並認為所謂具有鑑定性的眼瞼骨彎曲邊緣,實際上是種在鯊齒龍科內更為廣泛存在的特徵。[2]

為使用新標本所補充的信息測試牛獵龍的系統發育地位,本研究使用了描述米拉西斯龍所用的系統發育數據集以及一些額外數據。分析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2][4]

鯊齒龍科 Carcharodontosauridae
新獵龍 Neovenator
Thumb
始鯊齒龍 Eocarcharia
Thumb

拉哈斯獵龍 Lajasvenator

高棘龍 Acrocanthosaurus
Thumb
鯊齒龍亞科 Carcharodontosaurinae

葡萄牙獵龍 Lusovenator

假鯊齒龍 Shaochilong
Thumb
撒哈拉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Thumb

伊吉迪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

南方巨獸龍族 Giganotosaurini

魁紂龍 Tyrannotitan

南方巨獸龍 Giganotosaurus
Thumb
馬普龍 Mapusaurus
Thumb
米拉西斯龍 Meraxes
Thumb

牛獵龍 Taurovenator

古環境

Thumb
幾種來自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的恐龍(不含牛獵龍)

牛獵龍化石發現於烏因庫爾組英語Huincul Formation,該地層以其龐大的恐龍動物群而聞名。地層中還發現另外兩種大型鯊齒龍科——馬普龍和米拉西斯龍,但二者出自不同層位,故不太可能共存。[2]其它獸腳類包括近鳥類的斑盜龍、輕龍亞科的烏因庫爾龍、阿貝力龍類的蠍獵龍雷霆龍肌肉龍以及大盜龍類的南盜龍[7][8]該區域的植食動物中蜥腳類占主導地位,以雷巴齊斯龍科鷲龍利邁河龍及泰坦巨龍類的阿根廷龍喬岡龍堅毅龍為代表。[9][10][11]鳥臀類化石稀少,但仍發現了分類不明的禽龍類薄板類原駝龍[12]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