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普利-柯蒂斯之争沙普利-柯蒂斯之争也稱為世紀天文大辯論,是天文學上兩位具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和希伯·柯蒂斯就螺旋星雲的本質和宇宙的尺度所進行的辯論。辯論中的基本問題是當時所謂的螺旋星雲是在銀河系內的小天體,還是在銀河系外巨大且獨立的星系。 兩位科學家首先在白天發表了有關"宇宙的尺度"的獨立技術論文,然後在
哈罗·沙普利1921年-1952年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1943年-1946年担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 他的兒子劳埃德·沙普利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沙普利-柯蒂斯之争 希伯·柯蒂斯 The Great Deb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lection of Pieces on
希伯·柯蒂斯1884—1946)的观测结果,柯蒂斯认为观测到的旋涡星云是远在银河系以外,与银河系相似的恒星系统,这一点与美国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坚持的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的观点不同。1920年4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著名的辩论,史称“沙普利-柯蒂斯之争”。双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时间为半个小时的报告。由于柯蒂斯
宇宙学另一方面,宇宙學有個歷史悠久的說法:宇宙結構曾經達到頂峰。威爾遜山的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推崇僅由一個銀河恆星系統所組成的宇宙模型,而希伯·柯蒂斯反駁此想法,認為這只是以自己所在的螺旋星系做推測,是島宇宙。雙方之爭在1920年4月26日的華盛頓國家科學院會議中達到高潮,史稱「沙普利-柯蒂斯之爭」。此辯論的結論促使愛德溫·哈伯在1923到
愛德文·哈勃1924年哈伯利用造父變星確認了仙女座星系距離異常遙遠, 這項發現證實了宇宙比以前天文學家普遍假想的大得多,也證實了島宇宙假說,並解決了沙普利-柯蒂斯之爭。 哈伯的發現很快的登上紐約時報,並在1925年初在美國天文學會的會議上報告。 雖然哈伯對仙女座星系的正式論文直到1929年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