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縱隊 (西班牙語:Brigada Internacional 、英語:International Brigades )是由共產國際 組建,在西班牙內戰 中援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尤其是其中的人民陣線 )的軍事單位。該軍事單位前後存在約兩年(1936年-1938年)。據分析,在西班牙內戰中國際縱隊總共有40,000-59,000人參與戰鬥,有約15,000人陣亡[ 1] 。
Quick Facts 國際縱隊, 存在時期 ...
Close
國際縱隊的指揮部位於卡斯蒂利亞-拉曼恰 ,阿爾瓦塞特 內一所名叫「大旅館」的旅館[ 2] 。國際縱隊先後參與了多場西班牙內戰中的戰鬥,如馬德里戰役 、哈拉馬河戰役 、瓜達拉哈拉戰役 、布魯內特戰役 、貝爾奇特戰役 、特魯爾戰役 、阿拉貢攻勢 及厄波羅河戰役 ,但多數戰鬥以失敗告終。1938年,國際縱隊被合併至西班牙共和軍 的西班牙外籍軍團 ,隨後因胡安·內格林 試圖向自由民主制的不干涉委員會 求援而被解散。
國際縱隊受第三國際 的強烈支持,代表蘇聯 對西班牙共和國所承諾的援助(包括武器、補給、軍事顧問及內務人民委員部 ),對應法西斯意大利 、法西斯葡萄牙 和納粹德國 對國民軍 的援助[ 3] 。國際縱隊的多數成員是法國 共產黨 的成員或是意大利和德國的流亡共產黨 。也有許多猶太人 參與了國際縱隊,其中以美國、波蘭、法國、英格蘭和阿根廷志願者中的猶太人居多[ 4] 。
反對斯大林主義 的共產黨人一般不會加入國際縱隊,而是會選擇人民陣線 中一些較小的黨的民兵加入。例如,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 由托洛茨基主義 、右翼反對派 及其他反斯大林主義左翼 共和黨人組成,並且不對西班牙人和國外志願者(比如喬治·奧威爾 )做出明確的區分[ 5] 。也有共和黨人選擇加入無政府工團主義 組織,例如杜魯蒂民兵單位 、國際工人協會 及全國勞工聯盟 。
一支保加利亞人組成的縱隊,攝於1937年
匈牙利縱隊的旗幟
在1936年9月間,共產國際 人士威廉·明岑貝爾格 在莫里斯·多列士 支持下首先提議由各國共產黨 招募志願兵加入西班牙內戰[ 6] 。在蘇聯 國防部 的協助下,意大利共產黨 和法國共產黨 隨後即著手成立縱隊。
巴黎 是主要的招募中心,志願者在此獲得金錢及護照 方面的協助,並由鐵路或乘船前往西班牙。志願者主要來自義大利、德國 與其它當時的專制國家,隊伍中也有許多失業者 (主要來自法國)與冒險者;此外,有大約五百名之前遭流放至俄羅斯的共產黨人來到西班牙,其中包括許多活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軍事領袖。
共產主義者熱烈支持這個計劃,無政府主義者 則持懷疑態度。起初,控制法國邊界的無政府主義人士拒絕讓共產黨志願兵入境,遭抗議後才不情願地放行。
第一批的500名志願者在1936年10月14日抵達阿爾瓦塞特 ,他們在此會見已在西班牙戰鬥的國際志願人士,並依各人之經驗與出身進行編成。為了溝通上的便利,成員依國籍或語言編組。阿爾瓦塞特隨後成為國際縱隊的總部及主要倉庫,並由共產國際的三位重要人士安德烈·馬蒂、路易吉·隆哥與吉賽普·蒂·維多里奧 領導。
法國共產黨為縱隊提供制服。縱隊的內部管理十分嚴格:成員必須在基地裡待上數週並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首批國際縱隊的成員大多來自法國、比利時 、義大利及德國,此外還有一批來自法國北部及比利時的波蘭 礦工 ,其中不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他們的能耐在馬德里包圍戰 中展露無遺。第一批編成的縱隊是第11、12及13縱隊,第14及15縱隊由老手與新手混編而成。規模較小的第86、129與150縱隊在1937年底及1938年成立,主要是出於短期的戰術目的。國際縱隊各營多以著名的人物或事件命名。縱隊成員還包括一批詩人 、藝術家 、醫生 和記者 ,如加繆 、聶魯達 、海明威 、奧威爾 、畢卡索 等。
謝唯進 ,國際縱隊炮兵縱隊政治委員,中國共產黨 旅德支部 負責人,中國共產黨員。
畢道文 ,國際縱隊高射炮大隊醫官,原在英國行醫(外科),大不列顛共產黨 員。
李豐寧 ,共和國軍 50師195縱隊戰士,英國華工,無黨派。
張長官 ,國際縱隊工程兵部隊工程師,原法國巴黎北養古汽車製造廠工程師,法國共產黨 員。
張樹聲 ,共和國軍50師195縱隊指揮部交通員,原英國郵局職員,無黨派。
張書 ,共和國軍45師14縱隊13營軍需主任,原倫敦鐵路技術員,英國共產黨員。
劉景田 ,共和國軍45師14縱隊救護隊隊長,原法國巴黎北養古汽車廠技術工人,法國共產黨員。
楊春榮 ,國際縱隊14縱隊步兵戰士,法國工人,法國共產黨員。
林肯營 :成員主要來自美國和加拿大,還包括英國、塞浦路斯和來自紐約智利工人俱樂部的智利人。
康諾利縱隊 :成員主要是愛爾蘭共和主義 者,作為林肯營的一個部分進行戰鬥。
密茨凱維奇營 :成員主要來自波蘭。
安德烈·馬蒂營:成員主要來自法國和比利時。
不列顛營 :成員主要是英國人,但也有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塞浦路斯和其他英聯邦國家的成員。
捷克-巴爾幹營:成員主要來自捷克斯洛伐克和巴爾幹地區。
巴黎公社營:成員主要來自法國。
德巴·布拉戈耶夫營:成員主要是保加利亞人,後來併入達克維奇營。
季米特洛夫營 :成員有希臘人、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羅馬尼亞人(以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 命名)。
杜洛·達克維奇營:成員主要是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無政府主義者,以南斯拉夫共產黨書記杜洛·達克維奇 命名。
東布羅夫斯基營 :主要是波蘭和匈牙利人,也有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保加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
埃德加·安德烈營:成員主要來自德國,還有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丹麥、瑞典、挪威和荷蘭人。
西班牙營:由墨西哥人、古巴人、波多黎各人、智利人、阿根廷人和玻利維亞人組成。
菲格里奧營:成員主要來自意大利,後與加里波第營合併。
加里波第營 :以意大利-西班牙營為名組建,後重新命名。成員主要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但也有一些阿爾巴尼亞人。
喬治·華盛頓營 :由美國人組建的第二個營。後來與林肯營合併,並更名為林肯-華盛頓營。
漢斯·貝姆勒營:成員主要是德國人;後來與台爾曼營合併。
亨利·巴布塞營 、亨利·維爾曼營 :成員主要是法國人
馬泰奧蒂營(意大利縱隊):成員主要是意大利人,是第一支到達西班牙的國際縱隊。
露易絲·米歇爾營 :成員主要是法國人,後與亨利·維爾曼營合併。
麥肯齊-帕皮諾營 :又被稱為「Mac-Paps」,成員主要是加拿大人。
馬賽營:成員主要是法國人,由佐治·彌敦 指揮。
帕拉福克斯營 :成員包括南斯拉夫人、波蘭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猶太人和法國人。
納夫塔利·博特溫連:1937年12月在帕拉福克斯營內組建的一支猶太部隊。
皮埃爾·布拉舍營:成員主要是法國人。
拉科西營 :成員主要是匈牙利人,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人、烏克蘭人、波蘭人、中國人、蒙古人和巴勒斯坦猶太人。
九國營(又稱無國界營和新國界營):「九國」指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瑞士和波蘭。
二月六日營 :成員包括法國人、比利時人、摩洛哥人、阿爾及利亞人、利比亞人、敘利亞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埃及人、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菲律賓人和巴勒斯坦猶太人。
台爾曼營 :成員主要是德國人,以德國共產主義領導人恩斯特·台爾曼 命名。
湯姆·曼恩百人隊:一個主要由英國人組成的小隊,他們作為台爾曼營的一部分開展活動。
托馬斯·馬薩里克營:成員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人。
恰巴耶夫營(夏伯陽 營):由21國公民組成,包括烏克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土耳其、意大利、德國、奧地利、芬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法國、希臘、阿爾巴尼亞、荷蘭、瑞士、立陶宛和愛沙尼亞。
瓦揚-庫蒂里耶營:成員來自法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瑞典、挪威和丹麥。
國際縱隊第20營 :成員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
2月12日 營:成員主要是奧地利人。
七省連:成員主要是荷蘭人。
More information 國家, 成員人數 ...
國家
成員人數
備註
法國
8,962~9,000
意大利
3,000~3,350
納粹德國
3,000~5,000
其中包括2,217 名德國人和872名奧地利人
奧地利
奧地利抵抗運動文件中的記載為1400人。奧地利於1938年被德國吞併。
波蘭
500~5,000
國際史學界傾向於徘徊在3000名 "波蘭人 "的數字上。它包括來自波蘭但在法國和比利時招募的移民,他們占波蘭特遣隊的75%;它還包括白俄羅斯、烏克蘭,特別是猶太血統的志願者;後者可能占所有被列為 "波蘭人 "的志願者的45%。
美國
2,341~2,800
南斯拉夫
1,500~2,095
聯合王國
2,500~4,700
比利時
1,600~1,722
加拿大
1,546~2,000
來自Thomas的數據記載為1000人
古巴
1,101
捷克斯洛伐克
1,006~1,500
阿根廷
740
荷蘭
628~691
丹麥
550
220人戰死
匈牙利
528~1,500
瑞典
500
估計數。約有799-1,000名國際縱隊成員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其中約500人是瑞典人)。
羅馬尼亞
500
保加利亞
462
瑞士
408~800
立陶宛
300~600
愛爾蘭
250
分為英國營和林肯營,其中包括著名的康諾利縱隊
挪威
225
100人戰死
芬蘭
225
包括78名芬蘭裔美國人和73名芬蘭裔加拿大人,約70人死亡。
愛沙尼亞
200
希臘
290~400
葡萄牙
134
由於地理和語言相近,大多數葡萄牙志願者直接加入了西班牙共和國部隊,而不是國際縱隊。據估計,當時約有2000名葡萄牙人在共和國方面作戰,分布在不同的單位。
盧森堡
103
引用自Henri Wehenkel - D'Spueniekämfer的歷史學著作 (1997)
中國
100
由中國共產黨組織,成員主要是以謝唯進為首的華僑。
墨西哥
90
塞浦路斯
60
澳大利亞
60
16人戰死
菲律賓
50
阿爾巴尼亞
43
與意大利人一起組織了 "加里波第營"。他們由科索沃革命家阿西姆-沃克西領導。
哥斯達黎加
24
新西蘭
「約」20
被整合進英國營
其他
1,122
Close
發生於1936年10月至1937年1月的馬德里 保衛戰是共和政府的重大勝利,此役使佛朗哥將軍 迅速取勝的意圖失敗。國際縱隊在此役中的重要性廣為人知,有時甚至被誇大。例如,當時的英國 大使 亨利·奇爾頓 爵士 宣稱馬德里守軍中沒有西班牙人;事實上,四萬名守軍中只有三千多人不是西班牙人。
馬德里的戰略要地之一是田園之家 ,共和政府的第三 及第四縱隊 在此阻擋了叛軍的攻勢。進攻此地的叛軍為摩洛哥 軍隊,他們長於在開闊地戰鬥,但不擅巷戰 。
在1936年11月9日,由1,900人組成的國際縱隊第十一縱隊進駐此地,並於當晚對叛軍發動攻擊。戰鬥持續至隔日早晨,結果叛軍不得不撤退,並放棄直接由田園之家進攻馬德里的計畫,而第十一縱隊 則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員。
在11月13日,由1,550人構成的第十二縱隊 進攻安格萊斯山 高地的叛軍。由於語言與通訊問題、與裝甲部隊的協調不良及缺乏砲兵支援,這波攻勢以失敗告終。
11月19日,共和軍下屬的無政府主義者部隊被迫撤離,而叛軍在納粹禿鷹軍團 的掩護下進據大學城。第十一縱隊受命將叛軍逐出大學城 。戰鬥十分激烈,雙方以手雷與刺刀 逐室相搏,並夾雜著砲擊與飛機 轟炸。大學裡的戰鬥持續到叛軍掌控四分之三的地盤為止,然後雙方各自構築陣地。此時無論由任一方進攻,都會付出嚴重代價。叛軍將領不得不放棄直接攻城的計畫,並準備圍城 。
在1936年12月13日,18,000名叛軍企圖進攻馬德里外圍的瓜達拉馬 ,此役稱為第二次科魯尼亞路戰役 。共和軍派出一個蘇聯的裝甲部隊 ,及第十一、十二國際縱隊。在激烈的戰鬥後,他們阻止了叛軍的攻勢。
叛軍在耶誕節 後的圍城計畫受挫,但共和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在1937年1月6日,國際縱隊下屬的台爾曼營 抵達拉斯羅薩斯 ,並在此堅守至全軍覆沒為止。在1月9日,叛軍的進展只有十公里,而第十三、十四國際縱隊抵達馬德里。隨後共和軍企圖奪回失地,戰況激烈但收效不大。1月15日,雙方各自構築陣地,戰局陷入僵持。
叛軍直到戰爭尾聲的1939年3月才取得馬德里,其後幾個月間仍存有零星的反抗區。
隨著馬拉加 失守,叛軍在1937年2月進攻馬德里 -安達魯西亞 的道路。雙方都付出嚴重代價,戰事在二月底陷入僵持,雙方都自稱獲勝,但雙方都遭遇了失敗[ 8] 。
在此期間,國際聯盟 於2月22日宣佈禁止外國志願兵介入戰局。
由於叛軍在哈拉瑪的進展有限,遂改道馬德里東北方50公里的瓜達拉哈拉 。墨索里尼 派出含35,000人、80輛戰車與200門大砲的特遣隊,以為義大利記上一筆戰功。叛軍在3月9日攻破共和軍的防線,共和軍方面遂組織包含第十一、十二國際縱隊在內較有戰力的單位。
在3月10日凌晨 ,國際縱隊的加里波第 營發起反攻。叛軍在3月11日突破防線,但台爾曼營與加里波底營 仍守住了要地。共和軍的飛機與戰車在3月12日發起了攻擊。台爾曼營奪回了Trijuete鎮,並俘獲大量叛軍。
為了令叛軍外援撤離,並令英、法等國解除禁運,共和政府於1938年9月21日宣稱依國際聯盟 決議,解散國際縱隊。此時仍有大約一萬名外國志願者在西班牙戰鬥,其中過半來自德國、義大利及匈牙利 等當時的右翼法西斯政權;這些人無法安全返國,西班牙政府遂授予他們榮譽公民資格,並納入人民軍;其餘人員則被遣送回國。
國際縱隊於10月底在巴塞隆納 進行了最後的巡遊,總統 與總理 皆到場致意;西班牙共產黨 代表多洛雷斯·伊巴露麗 (人稱「熱情之花」)更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 9] ,成為西班牙內戰的名篇之一。
Thomas (2003), pp. 941–945; Beevor (2006), p. 157.
Homage to Catalonia . Author: Orwell, George.Publisher: Penguin Group. Date: Re-print, 2000. Work: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the Auth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ISBN 978 0 141 18305 3
The Spanish Civil War , Hugh Thomas ISBN 978-0-14-101161-5
British Volunteers For Liberty , Bill Alexander
Book of the 15th Brigade , (Ed. Frank Ryan)
Britons in Spain , Bill Rust
Connolly Column , Michael O'Riordan, Dublin, New Books, 1979
Homage to Catalonia , George Orwell
A Moment of War , Laurie Lee ISBN 978-0-14-015622-5
XV International Brigade (ed. Frank Ryan)Madrid, Commissariat of War, 1938.
Battle for Spa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 Anthony Beavor,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6. ISBN 978-0-297-84832-5
倪慧如:《橄欖桂冠的召喚》,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ISBN 957-8660-66-9
Alvarez, Santiago. (西班牙文) Historia politica y militar de las brigadas internacionales Madrid: Compañía Literaria, 1996.
Anderson, James W. The Spanish Civil War: A History and Reference Guide . Santa Barbara: Greenwood Press, 2003. ISBN 978-0-313-32274-7
Baxell, Richard . Unlikely Warriors: The British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Fascism (Hardcover). London: Aurum Press Limited. September 6, 2012: 400 . ISBN 1845136977 .
Beevor, Antony . [1982] The Spanish Civil War . Reissued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Cassell), 1999. ISBN 978-0-304-35281-4
Beevor, Antony . (2006). The Battle for Spa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 .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6. ISBN 978-0-297-84832-5
Bradley, Ken International Brigades in Spain 1936-39 with Mike Chappell (Illustrator) Published by Elite. ISBN 978-1855323674 . Good 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in a readable and well-illustrated format. Author made several visits to battlefields and interviewed veterans in the 1980s and 90’s.
Castells, Andreu. (西班牙文) Las brigadas internacionales en la guerra de España. Barcelona: Editorial Ariel, 1974.
Copeman, Fred (1948). Reason in Revolt . London: Blandford Press, 1948.
Eby, Cecil . Comrades and Commissars . Pennsylvani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271-02910-8
Gurney, Jason (1974) Crusade in Spain . London: Faber, 1974. ISBN 978-0-571-10310-2
Kantorowicz, Alfred (1938, 1948), Spanisches Tagebuch , Madrid (1938), Berlin (1948).
Kuuli, O; Riis, V; Utt, O; (editors) (1965) (愛沙尼亞文) Hispaania tules. Mälestusi ja dokumente fašismivastasest võitlusest Hispaanias 1936.-1939. aastal . Tallinn: Eesti raamat.
Lefebvre, Michel; Skoutelsky, Rémi. (西班牙文) Las brigadas internacionales . Barcelona: Lunwerg Editores (2003). ISBN 84-7782-000-7
Orwell, George . [1938] A Homage to Catalonia .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9. (New edition) ISBN 978-0-14-001699-4
Thomas, Hugh . (1961) The Spanish Civil War .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e, 1961.
Thomas, Hugh . (2003) The Spanish Civil War , 2003. London: Penguin (Revised 4th edition), 2003. ISBN 978-0-14-101161-5
Wainwright, John, L . (2011) The Last to Fall: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Ivor Hickman - an International Brigader in Spain . Southampton: Hatchet Green Publishing. ISBN 978-0-9568372-1-9
Spanish Civil War 'drew 4,000 Britons' to fight fascism . London: BBC News. 27 June 2011 [28 June 2011]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