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英語: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被授予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Quick Facts T·S·艾略特 T. S. Eliot, 出生 ...
T·S·艾略特諾貝爾獎得主
T. S. Eliot
Thumb
1934年的艾略特
出生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09-26)1888年9月26日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逝世1965年1月4日(1965歲—01—04)(76歲)
 英國倫敦肯辛頓
職業詩人、劇作家、評論家、編輯
公民權 美國(出生); 英國(1927年後)
教育程度哲學文學士(哈佛大學;1909年)
哲學博士候選(哈佛大學;1915–16年)[1]
母校哈佛大學
創作時期1905年–1965年
文學運動現代主義
代表作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英語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1915年)《荒原》(1922年)、《四個四重奏英語Four Quartets》(1944年)
獎項諾貝爾文學獎(1948年)、功績勳章(1948年)
配偶薇薇安·海伍德英語Vivienne Haigh-Wood Eliot

1915年結婚—1932年分居)

埃斯梅·瓦萊莉·弗萊徹英語Valerie Eliot

1957年結婚—1965年結束)

簽名Thumb
Close

生平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優越,父親是公司總裁,母親原是教師,後成為一名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與五個姐姐的過分照顧並沒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擁有雙份快樂,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他的新生生涯過得非常舒適,所加入的幾個社團當中有一個是文學方面的:「書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響,艾略特開始關注起白璧德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亞納懷疑論,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塞門茲Arthur Symons)的書《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由於艾略特起初所擇課程過於分散而使自己變得手忙腳亂,但最後憑其毅力終於獲得了比較文學的學士學位以及英國文學的碩士學位。

1910年,艾略特離開美國,前往巴黎索邦大學,在那裡,各種藝術領域的前衛思想、學術圍繞着他,在法蘭西學院聆聽了柏格森哲學課後,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這使得他重歸被當時譽為哲學的黃金時代的哈佛修讀哲學博士學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歐洲旅行,那個時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學老師已經將他視作一個未來的同事。艾略特打算於同年秋進入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學習,同行的有布拉德利F.H.Bradley)的同事及後續者約阿欣,於同年的8月到達倫敦,同行的美國詩人艾肯Aiken)將艾略特的詩稿送給著名詩人艾茲拉·龐德,9月,艾略特與龐德初次見面,從此,兩人在新古典主義詩歌的創作活動中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在龐德的幫助下,許多雜誌刊登了艾略特的詩作,其中最顯著的一首是於1915年發表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首詩模仿了法國象徵派詩人儒爾·拉夫格的風格,具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刻畫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複雜心理。

1915年初,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艾略特認識了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Vivien Haigh-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兩人於當年的六月結婚。艾略特的父母對此感到震驚,當他們知道了薇薇安一長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後更是深深的困擾,這場婚姻使整個家庭瀕於破裂,但也無可置疑的開創了艾略特的英國生活。

婚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為了要應付開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學校擔任講師,又擔任一本先鋒雜誌《唯我主義者》(the Egoist)的助理編輯。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他拒絕回國而失去了學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勞埃德銀行擔任評估員。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時間和精力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那一年,他的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這本書由《自我主義者》雜誌印行,由龐德夫婦匿名出資。這本書為艾略特奠定了作為一名詩人的地位,接着,1922年《荒原》出版,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氣也高漲的近似神話,至今,這部作品仍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後的三十年裡,艾略特成為了英國文壇上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

由於兩人的性格差異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註定是一個失敗,薇薇安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住進療養院,1933年,身心疲憊的艾略特與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嵐切(Valerie Fletcher),這場婚姻十分幸福。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

代表作品列表

散文

  • 《聖林》(The Sacred Wood,1920年)
  • 《安德魯·馬維爾》(Andrew Marvell,1922年)
  • 《但丁》(Dante,1929年)
  • 《當代文學的傳統和嘗試》(Tradi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Present-Day Literature,1929年)
  • 《朗伯斯後的沉思》(Thoughts After Lambeth,1931年)
  •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932年)
  • 《古典與現代散文》(Essays Ancient and Modern,1936年)
  • 《詩與劇》(Poetry and Drama,1951年)

劇本

  • 《磐石》(The Rock,1934年)
  • 《大教堂中的謀殺》(Murder in the Cathedral,1935年)
  • 《家庭聚會》(The Family Reunion,1939年)
  • 《雞尾酒會》(The Cocktail Party,1949年)
  • 《機密書記》(The Confidential Clerk,1953)
  • 《老政治家》(The Elder Statesman,1959年)

作品的中譯

  • 繁體字本:
    • 談德義、李建三/譯,《閱讀輔導‧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87年。
    • 李俊清/譯,《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92年。
  • 簡體字本:

相關書籍

  • 劉燕,《現代批評之始:T.S.艾略特詩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 張劍,《T.S.艾略特:詩歌與戲劇的解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 董洪川,《「荒原」之風:T.S.艾略特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江玉嬌,《詩化哲學:T.S.艾略特研究(英文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注釋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