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shdot是一個資訊科技網站,每天以網誌的形式在主頁發表科技資訊,所有的新聞都源於網友投稿,經編輯篩選後發表,文中會附上源新聞的鏈接。
2016年1月,BIZX收購了Slashdot傳媒,包括slashdot.org和SourceForge[5]。
2019年12月,BIZX更名為Slashdot傳媒[1]。
2020年7月20日,該網站位列Alexa Internet全球排名第10,685位,訪問量前3名的國家為印度(58.9%)、美國(21.6%)和巴基斯坦(5.0%)[4]。該站的新聞主題包括電影和書籍的評論、訪問和Ask Slashdot等。
在Slashdot的使用高峰期,一篇新聞報道發布到該網站上的鏈接可能會致使一些小型或獨立的網站癱瘓。這種現象被稱為「Slashdot效應」。
歷史
Slashdot的前身是羅伯·馬爾達(Rob Malda)的個人網站《薯條和蘸醬》( "Chips & Dips"),該網站於1997年10月5日推出。當時,馬爾達是密歇根州霍蘭霍普學院的學生,主修計算機科學。9月,該網站成為"Slashdot",口號是「為宅男推送新聞;重要事情大放送」,並迅速成為互聯網上計算機極客感興趣的新聞和信息的熱點[6]。
"Slashdot"這個名字的字面含義是"/."——這也是該網站的標誌,創始人有意選擇了這個容易讓人和URL混淆的名稱,因為http://slashdot.org/讀起來就會成為:h-t-t-p-colon-slash-slash-slash-dot-dot-org[失效連結][7]。
截止到1998年6月,該網站每天的頁面瀏覽量達10萬次,廣告商開始注意到這一點[6]。Slashdot是由羅伯·馬爾達和傑夫·貝茨共同創辦。到1998年12月,Slashdot的淨收入為1.8萬美元,然而,隨着它在互聯網上的知名度的提高,營收也隨之增加。
讀者
Slashdot的核心讀者群包括Linux與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狂熱份子,顯然也包含支持Windows的讀者群。在一次Slashdot的投票中顯示有幾乎半數投票者使用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三分之一使用Linux, Mac OS X使用者則大概佔了10%左右。但最有意思的可能在於一定數目的跨平台使用者,也就是不只使用一種上述提到之作業系統的使用者。[8]
如同大多數網際網路上的相似活動,Slashdot上的投票亦著名地不可信賴。甚至蒐集來的瀏覽器類別資訊都較投票可靠,此結果顯示Microsoft的客戶遠小於一般網際網路上的量,而Linux與Mac使用者則高出許多。然而,很多Slashdot的訊息都與Microsoft Windows之遊戲、應用程式或是安全漏洞有關。關於Slashdot為Linux導向的臆測則因著名的比爾·蓋茨「博格」圖示不脛而走。此外,在判斷Slashdot使用者作業系統結果傾斜方面,一個事實是很多Slashdot使用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觸此網站,而在只有在家裡他們才使用Linux。
著名的"Slashdotters"(Slashdot者)包含演員威爾·惠頓(使用者代號"CleverNickNa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d Software的技術指導約翰·卡馬克(使用者代號"John Carmac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iserFS創始者漢斯·里瑟(使用者代號"hansreis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與開放原始碼的宣揚者布魯斯·佩倫斯(使用者代號"Bruce Per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人士是參予火星探勘計畫(rover exploration projects)的NASA工程師。
注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