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ium III英特爾x86(更準確地說是P6)架構之微處理器,於1999年2月底推出。剛推出的版本與早期的Pentium II非常相似,最值得注意的不同是SSE指令的擴充,以及在每個晶片製造的過程加入有爭議的序號進去。與Pentium II相同,也有低階的Celeron版本和高階的Xeon版本。Pentium III最後被Pentium 4所取代,Pentium III的改進設計就是後來的Pentium M

Quick Facts 產品化, 生產商 ...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logo
產品化1999年至2003年
生產商
  • 英特爾
微架構P6
指令集架構x86 (686)
製作工藝/製程0.25µm 至 0.13µm
CPU主頻範圍450 MHz 至 1.4 GHz
前端總線速率100 MHz 至 133 MHz
CPU插座
  • Slot 1
  • Socket 370
核心代號
  • Katmai
  • Coppermine
  • Coppermine-T
  • Tualatin
Close

Pentium III核心

More information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家族, 標準型標誌 ...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家族
標準型標誌 移動型標誌 桌上型電腦
代號 核心 推出日期
Pentium III logo Pentium III-M Logo Katmai
Coppermine
Coppermine-T
Tualatin
(250 nm)
(180 nm)
(180 nm)
(130 nm)
1999年2月
1999年10月
2000年8月
2001年4月
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列表英語List of Intel Pentium III processors
Close

Katmai

Thumb
Katmai拆除散熱器的實物圖。中間褐色的是CPU本體,右側兩枚是L2 SRAM芯片

Katmai是Pentium III的首發型號,與Pentium II非常相似(均使用0.25µm製程,工作電壓2.0V,部分早期產品的卡匣仍然刻有Pentium II字樣),差別是加入SSE指令集,以及改進的,比Pentium II擁有較好效能的第一級快取(L1)。首次推出的速度是450和500MHz。另外兩個版本是:550 MHz於1999年5月17日,600MHz於1999年8月2日推出,工作電壓提高至2.05V。在1999年9月27日,推出533B和600B的版本,B型指133MHz前端匯流排,而先前的是100MHz。

Katmai使用與Pentium II相同的插座介面 - Slot 1,特徵是卡匣式的CPU組件(稱為SECC2),安裝方式類似於擴展卡。L2為板載的分立晶片,與CPU的連接形式類似於顯示卡的顯存。512KB板載L2隻能工作在CPU主頻的一半,亦有一定的延遲,這限制了Katmai的效能。零售的Katmai預裝了帶有定速高速風扇的卡匣(使用倒扣式卯榫固定,通常需要損傷性拆除),散熱更換比較困難。供給OEM廠商的版本可能只含PCB,由OEM自行尋第三方廠家生產配套散熱系統,這種設計的風扇可能不在卡匣上而利用系統整體的風道散熱,往往能提供更低的噪音,但犧牲了互換性。

Coppermine

Thumb
900MHz Coppermine實物,可見獨特的裸晶核心

Intel重作晶片內部的設計,製成了第二個版本Coppermine。Coppermine於1999年10月25日推出,使用0.18µm製程製造,工作電壓下降到1.65V至1.75V。最大的改善是L2整合於CPU之內(稱為片載),實現了全速(同步於CPU主頻)和更低的延遲,第二級快取容量雖然減少了一半(256KB,相對於Katmai的512KB),但比Katmai於效能上很大進步。同頻之下處理指令的效能平均增加了30%。全速片載L2最初應用於1997年上市的Pentium Pro,在當時是供應專業市場的高端產品,而Coppermine的定位是普及市場。

大多數的Coppermine恢復了插槽式安裝(370針腳,稱為PGA 370),為了兼容早些年發布的主機板,也有電氣規格完全相同的Slot 1版本。較舊的主機板如果獲得廠家支持,有可能通過更新BIOS的方式支持Coppermine,前提是CPU供電的硬體部分兼容VRM 8.4規格。

PGA 370版本外觀上看是裸晶直接置於基板之上(這種構造最早被應用於移動CPU - 移動版Pentium 2),並使用扣具式散熱器直接卡在塑膠製的插槽上,由於一些扣具本身的設計不良,安裝人員經驗不足等問題,不當的裝卸可能造成CPU或固定座永久的物理損壞,而這種損壞屬於人為,並不在保修範圍內。PGA 370版本的Coppermine亦是Intel到目前最後一款用於桌面的裸晶處理器。

1.13GHz的版本於2000年中期推出(步進為Stepping cC0),但是很快證明這款CPU在很多情況下運行不穩定,因而召回[1]。研究證明這個問題是由於片載快取無法在1GHz以上的速度運作。此版本被民間俗稱為「礦渣」(因Coppermine中文被翻譯為「銅礦」)英特爾花費至少6個月來解決這個問題,於2001年才推出穩定的1.1和1.13GHz版本(Stepping cD0,運行電壓提升到1.75V)。

Coppermine-T

FC-PGA2封裝的Coppermine CPU。加入了一體式散熱器(IHS)亦起到保護蓋的作用,防止裝卸散熱器過程中對晶體的損壞。電氣性能與Coppermine有小的差異,區別在於AGTL信號電壓降低,但這對使用性能並無影響,新的信號電壓標準沿用到後續產品Tualatin上。Coppermine-T發售量較少,需要訂貨時專門備註。必須使用新設計的平底散熱器以配合。

Tualatin

Thumb
PIII-s實物圖(1.26GHz, 512KB L2),可見裝置有IHS金屬蓋,此版本與Coppermine-T外觀相似

第三個版本Tualatin採用了當時最新的0.13um製程,因而能以更小的核心面積,實現更高的主頻和容納更大的緩存。Intel把512KB的Tualatin命名為為Pentium III-S。Pentium III-S主要是供給刀鋒伺服器廠家,不面向零售渠道供貨,主要是擔心內部競爭,影響自家高階產品Pentium 4的銷售。事實上,家用主機板(Intel 815E或者VIA 694T芯片組)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持單顆Pentium III-S完全發揮。也就是說愛好者只要有渠道獲得P3-S芯片,就可以組裝出當時性價比很高的個人電腦。面向個人用戶的Tualatin Pentium III則繼承了Coppermine的256K L2,若不計低壓帶來功耗方面的優勢,和Coppermine相較就是主頻較高。

移動版本的Pentium III-m Tualatin也配備了和Pentium III-s相同的512KB緩存,最高主頻則達到1.33GHz。這種芯片需配合專門的830MP移動芯片組運行。

Tualatin不再有官方的Slot 1版本。不過當時有第三方廠家的轉接器,比如台灣產的PowerLeap,可以讓舊型的主機板(包括早至1998年的440BX)升級至Tualatin平台。因為Tualatin的工作電壓和信號電壓低於老式主板能提供的最低限,轉接器要點是通過電路實現主動降壓。

512KB L2快取的Tualatin性能在很多測試項目中都可以超過同頻,甚至主頻更高的Willamette核心奔騰4。單就運算能力而言,P3-S 1.4GHz在一些項目測試中可以媲美Willamette 2.0GHz,然而總體平台性能往往仍然是P4平台勝出,特別是較複雜的3D設計,遊戲等應用。這主要是因為Tualatin的內存界面並沒有採用奔騰4的四倍速前端總線(Quad FSB),因而只能支持老式的PC 133 SDRAM,也限制AGP 4X與CPU的交信速度,這限制了總體效能,包括圖形效能。

Pentium III Tualatin是在2001年至2002年早期之間所推出,速度分別為1.0、1.13、1.2、1.26、1.33和1.4 GHz,不提供更高主頻據信主要是市場考慮而不是技術限制。超頻測試早已證明體質較好的Tualatin個體可以穩定工作在1.7G左右,後來Pentium M更是官方證明了0.13 μm製程不但能讓類似架構在1.73GHz穩定運行,也可以接入QFSB總線。

Tualatin核心是以俄勒岡地區的圖拉丁谷英語Tualatin Valley圖拉丁河英語Tualatin River來命名。

核心規格

Katmai(0.25µm)

  • 第一級快取:16 + 16 KB(資料 +指令)
  • 第二級快取:512 KB,半速,板載
  • MMXSSE
  • Slot 1
  • 前端匯流排:100, 133 MHz
  • 核心電壓:2.0V,(600 MHz: 2.05V)
  • 首次推出:1999年5月17日
  • 時脈頻率:450-600 MHz
    • 100 MHz FSB: 450, 500, 550, 600 MHz
    • 133 MHz FSB: 533, 600 MHz(B型號)

Coppermine(0.18µm)

  • 第一級快取:16 + 16 KB(資料 +指令)
  • 第二級快取:256 KB, 全速
  • MMXSSE
  • Slot 1Socket 370(FC-PGA)
  • 前端匯流排:100, 133 MHz
  • 核心電壓:1.65, 1.70, 1.75V
  • 首次推出:1999年10月25日
  • 時脈頻率:550 - 1133 MHz
    • 100 MHz FSB: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1000, 1100 MHz(E型號)
    • 133 MHz FSB: 533, 600, 667, 733, 800, 866, 933, 1000, 1133 MHz(EB型號)

Coppermine-T(0.18µm)

  • 第一級快取:16 + 16 KB(資料 +指令)
  • 第二級快取:256 KB,全速
  • MMXSSE
  • Socket 370(FC-PGA2)
  • 前端匯流排:133 MHz
  • 核心電壓:1.75V
  • 首次推出:2001年6月
  • 時脈頻率:866, 933, 1000, 1133 MHz

Tualatin(0.13µm)

  • 第一級快取:16 + 16 KB(資料 +指令)
  • 第二級快取:256或512KB,全速
  • MMXSSE
  • Socket 370(FC-PGA2)
  • 前端匯流排:133 MHz
  • 核心電壓:1.45, 1.475, 1.5V
  • 首次推出:2001
  • 時脈頻率:1000 -1400 Mhz
    • Pentium III(256 KB第二級快取): 1000, 1133, 1200, 1333 MHz
    • Pentium III-S(512 KB第二級快取): 1133, 1266, 1400 Mhz

參考資料

核心規格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