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爪動物門(學名:Onychophora)是動物界蛻皮動物總門(Ecdysozoa)中的一門,其下物種俗稱櫛蠶或天鵝絨蟲(velvet worms),種類很少,包括少數化石種類在內,共約200種。
有爪動物極有可能和節肢動物(Arthropoda)及緩步動物(Tardigrada)是近親,牠們共同構成泛節肢動物(Panarthropoda)。牠們的祖先可能是寒武紀葉足動物,部分學者推測其是怪誕蟲科的後代。[2][3]
在現代動物學中,牠們奇特的繁殖方式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興趣。1825年,Lansdown Guilding以科學的方式描述了該門的第一個屬的動物,他當時認為這種動物是腹足綱(Gastropoda)動物,如蝸牛的變種。這種理論的根據是兩者皆蠕蟲樣,有簡單腦部、眼部結構,有體節,成對的排泄器官。但這些並不為最新的分類法所接受。後來「有爪蟲綱」被獨立成為「有爪動物門」。「有爪動物」(Onychophora)一詞出現於1853年。
全部產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在非洲中南部、馬來半島、美洲中南部均有分布,在中國的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也存在,主要分布在在南半球和赤道附近。
體呈蠕蟲形,身體表面只有環紋而分節不明顯,但是軀幹部外胚層與中胚層組織存在明顯的同律分節,且附肢和體內的後腎是按體節排列的[4][5]。氣管呼吸,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多為胎生,直接發育。形態介於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之間,兼具這兩門動物的特徵。
有爪動物門 Onychophora的下級分類如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