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威廉·肯尼迪Joseph William Kennedy,1916年5月30日—1957年5月5日)是一位美國化學家,他與格倫·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亞瑟·沃爾共同發現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領導了曼哈頓計劃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化學與冶金部門(CM部門),負責化學冶金研究。戰後,他成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教授,為將該大學從以本科教學為主轉變為同時擁有強大研究生及研究項目的綜合性大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因胃癌逝世,享年40歲。

Quick Facts 約瑟夫·威廉·肯尼迪 Joseph William Kennedy, 出生 ...
約瑟夫·威廉·肯尼迪
Joseph William Kennedy
Thumb
約瑟夫·威廉·肯尼迪
出生(1916-05-30)1916年5月30日
德克薩斯州納科多奇斯
逝世1957年5月5日(1957歲—05—05)(40歲)
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國籍 美國
母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堪薩斯大學
斯蒂芬·F·奧斯丁州立大學
知名於首次分離
獎項功績勳章(1946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機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論文研究碲、元素43和鋅的核同質異構現象(1939年)
博士導師喬治·厄內斯特·吉布森
Close

早年生活

約瑟夫·威廉·肯尼迪於1916年5月30日出生在德克薩斯州納科多奇斯,父母是約瑟夫和瑪蒂·肯尼迪。他在德克薩斯州中心市生活了七年,然後進入大學就讀。他就讀於斯蒂芬·F·奧斯丁州立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BA)學位,隨後進入堪薩斯大學,獲得文學碩士(MA)學位。之後,他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1],並在喬治·厄內斯特·吉布森的指導下獲得了哲學博士(PhD)學位,論文題目為「碲、元素43和鋅的核同質異構研究」。[2][3]

1940年2月,格倫·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通過用氘核轟擊,產生了鈈-239。這產生了(元素93),它經過貝塔衰變形成了具有94個質子的新元素鈈。[4] 肯尼迪建造了一系列探測器和計數器來驗證鈈的存在。他用極薄的雲母切片作為窗口來計數阿爾法粒子的發射,並使用帶有磁場的電離室來分離來自鎿的貝塔粒子和來自鈈的阿爾法粒子。[5]

1941年3月28日,西博格、物理學家埃米利奧·塞格雷和肯尼迪不僅證明了鈈的存在,還證明它是可裂變的,這一重要區別對於指導曼哈頓計劃研究的決策至關重要。亞瑟·沃爾隨後開始探索新發現元素的化學性質。[5] 1966年,伯克利校園內他們進行這項工作的吉爾曼廳307號房間被宣布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6]

曼哈頓計劃

肯尼迪是曼哈頓計劃早期招募的成員之一,於1943年3月抵達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1] 他成為化學與冶金(CM)部門的代理負責人。一些項目領導對年僅26歲的肯尼迪持懷疑態度,因此聯繫了孟山都公司的查爾斯·托馬斯。托馬斯同意協調不同曼哈頓計劃實驗室的化學工作,但他不願搬到新墨西哥州。[7] 儘管年紀輕輕,肯尼迪於1944年4月正式成為CM部門負責人。[8]

CM部門負責為炸彈製造和純化材料,包括核彈芯阻尼體引發器[8] 鈾的化學和冶金學相對較為了解,儘管它帶來了一些意外,但鈈的化學和冶金幾乎完全未知。這種元素剛剛被發現,並且只存在微克量。關於它的化學性質的推測往往是錯誤的,隨着研究的進展,發現它具有不同尋常的性質,包括多達六種同素異形體。在洛斯阿拉莫斯,沃爾和肯尼迪的團隊與芝加哥的西博格團隊競爭,以尋找最好的鈈淨化方法。這場競爭突然結束,是因為塞格雷的小組在洛斯阿拉莫斯發現反應堆生產的鈈中含有較高水平的鈈-240,這意味着需要內爆型核武器,並且高純度不再是必須的。[9]

肯尼迪的化學家們能夠以99.96%的效率將氫化鈾還原為鈾-235金屬,冶金學家則研究如何將其鑄造成所需的形狀。[10] 化學家們研究如何淨化鈈,而冶金學家則必須研究如何將其鑄造成實心球體。埃里克·傑特的CM-8(鈾與鈈冶金學)小組發現,他們可以通過與合金將鈈穩定在其可塑的δ相。[11] 因其貢獻,肯尼迪於1946年被時任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授予功績勳章[12]

在流行文化中

在2023年的電影《奧本海默》中,約瑟夫·W·肯尼迪由演員特羅伊·布朗森(Troy Bronson)扮演。[13]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該電影強調了鈈的重要性。儘管該項目是格倫·T·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亞瑟·沃爾的協作努力,諾蘭的作品平衡了團隊動態與個人成就,同時也認可了肯尼迪作為主要發現者的貢獻。

在現實生活中,總統哈里·S·杜魯門(由加里·奧德曼(Gary Oldman)飾演)因肯尼迪的貢獻授予他功績勳章,這是美國最高的平民獎章,洛斯阿拉莫斯曼哈頓計劃中只有四人獲得該獎章:J·羅伯特·奧本海默約翰·馮·諾伊曼恩里科·費米和肯尼迪。

電影《奧本海默》在2024年奧斯卡金像獎中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項大獎。該電影基於《美國普羅米修斯》一書改編。[14][15][16]

戰後

1945年,肯尼迪被聘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教授,並於1946年被任命為化學系主任,直到他去世前一直擔任該職位。[1][12] 肯尼迪帶來了亞瑟·沃爾、林賽·赫爾姆霍爾茨、大衛·利普金、赫伯特·波特拉茨和塞繆爾·韋斯曼,這些人都在華盛頓大學擔任教職。[17] 在此之前,華盛頓大學主要專注於本科教學。肯尼迪被認為將其轉變為一所同時擁有強大的研究生和研究項目的大學。[12]

格倫·T·西博格埃德溫·麥克米倫亞瑟·沃爾一道,肯尼迪從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獲得了40萬美元的補償,以表彰他們的科學工作。[1] 1957年5月5日,肯尼迪因胃癌去世,享年40歲。肯尼迪講座系列以他的名字命名,每年在華盛頓大學舉行。[12]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