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德萊頓(英文:John Dryden,1631年8月9日—1700年5月12日),英國著名詩人、文學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是1668年的英國桂冠詩人。[1] 他被當做是王政復辟時期的主要詩人,以至於這一段文學史被稱為德萊頓時代。沃爾特·司各特稱他為「光榮約翰」。[2]
德萊頓出生在北安普敦郡Aldwincle的一個鄉村,是Erasmus Dryden與Mary Pickering的14個孩子們中間最年長的,與喬納森·斯威夫特是遠親[3]。他的童年時光在Titchmarsh附近的村子裡度過,一般認為他在那接受了最早的教育。1644年他被送往威斯敏斯特學府,校長是理查德·巴斯比(Richard Busby),一位嚴厲而富有魅力的人。[4]在這兒他寫出了最早發表的詩歌——獻給同學Henry的輓歌。
1650年他前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5]1654年拿到了學位,成績是那一年裡面最突出的。同年6月父親逝世,留給他一些能夠賺取微薄收入的土地,但還不足以賴以為生。[6]
護國時期他來到倫敦,成為奧利弗·克倫威爾的部長約翰·瑟洛的手下。他與清教徒詩人約翰·彌爾頓等人出席了1658年克倫威爾的葬禮。同年發表了第一首重要詩作《英雄詩章》,是為克倫威爾所作的頌詞。1660年又以《伸張正義》一詩迎接查理二世復辟。
文藝復興之後,他成為當時文壇和批評界的領軍人物,並表達了對新政府的擁護。他的非戲劇性詩歌多是為了貴族政府而不是為自己寫的,這對一個桂冠詩人(他後來獲得了這一封號)來說是種義務。[7]1662年德萊頓被提名成為皇家學會成員並當選。但他對於學會事物不熱心,1666年因拖欠會員費被開除。
1663年他與劇作家羅伯特·霍華德的持保皇主義觀點的姐妹伊麗莎白結婚。德萊頓偶爾也寫詩提到婚姻中的歡喜與憤怒。伊麗莎白比德萊頓長壽,育有3個子女。
清教徒禁令結束後劇院重開,德萊頓熱衷於戲劇寫作。1663年發表戲劇處女作遭到失敗。1668年始每年為King's Company每年寫戲劇三部。1660至70年代戲劇成為他主要收入來源。這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時尚婚姻》(1672),在恐怖劇和常規劇領域也取得成就,尤其是《一切為了愛》(1678)取得巨大成功。1665到1666年間,英國接連遭逢倫敦大瘟疫、倫敦大火與第二次英荷戰爭等災厄。為了紀念英荷海戰與大火,德萊頓在1667年寫了長詩《奇蹟年》。
德萊頓最大的成就在諷刺詩領域,《麥克·弗萊克諾》(Mac Flecknoe)(1682)是對詩人托馬斯·沙德韋爾的諷刺。[8]該詩不是一般的諷刺小品,而是把荒誕感帶入了詩歌領域。[8]《押沙龍與阿齊托菲爾》(1681)、《牝鹿與豹》(1687)亦是同類作品。
德萊頓完善了英雄雙行體,它成為後來英國詩歌的標準形式之一。威斯坦·休·奧登稱它為「中庸詩體的大師」[9]。18世紀的詩人亞歷山大·蒲柏深受其影響,還從他那借了不少詩句。
威廉·華茲華斯是最早批評德萊頓的人之一,他認為德萊頓對維吉爾的翻譯中關於自然景物的描寫比原詩差劣不少,不過他也推崇德萊頓的部分詩歌。濟慈也推崇他的《寓言詩》,並在自己的作品裡加以效仿。[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