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知識圖譜(英語:Google Knowledge Graph,也稱Google知識圖)是Google的一個知識庫,其使用語義檢索從多種來源收集信息,以提高Google搜索的質量。知識圖譜2012年加入Google搜索,2012年5月16日正式發布[1],首先可在美國使用。知識圖譜除了顯示其他網站的鏈接列表,還提供結構化及詳細的關於主題的信息。其目標是,用戶將能夠使用此功能提供的信息來解決他們查詢的問題,而不必導航到其他網站並自己匯總信息。[2]

Thumb
截至2015年1月,湯瑪斯·傑佛遜的Google知識圖譜數據(英文)

歷史

據Google稱,知識圖譜的信息來自許多來源,包括CIA世界概況Freebase維基百科[1]。其功能與Ask.comWolfram Alpha等問題問答系統相似。

截至2012年 (2012-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其語義網絡包含超過570億個對象,超過18億個介紹,這些不同的對象之間有鏈接關係,用來理解搜索關鍵詞的含義。[3][4]

2012年11月4日,知識圖譜新增了7種語言: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葡萄牙語、日語、俄羅斯語及意大利語。[5][6]

在谷歌於2012年發布知識圖譜之前,Tim Berners-Lee於2006年就提出了Linked Data,是一種萬維網數據上創建語義關聯的方法。

更早之前,語義鏈網絡(Semantic Link Network)已經開始了系統性的研究,目標是創立一個自組織的語義互聯方法來表達知識支持智能應用, 系統性的理論和方法作為專著發表於2004年。[7] 之後,於2012年作了新的發展(詳細比較了與六十年代提出的語義網Semantic Net的區別)。[8] 語義鏈網絡研究可追溯到1998年繼承規則的定義[9]和2003年主動文檔框架的研發ADF。[10] 自2003年起它已經面向自組織的語義聯網方法發展。[11] [12] 推理和演化以及自動發現隱含規則在語義鏈網絡中起重要作用。Tim Berners-Lee等專家於2006年出版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Web Science》就引用了早期關於語義鏈網絡自動發現的工作。[13] 近年來,語義鏈網絡已經發展為支持信息物理社會智能[14] [15],已經有了許多應用[16]

對話搜索

在2013年5月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的阿米特·辛格爾提出了未來搜索引擎的設想:搜索引擎的三個主要功能將需要改進,搜索將需要:1.答案,2.對話,3.預測。作為他發表主題演講的一部分,阿密特說,「一台電腦,你可以與它交談嗎?它會回答你問的嗎?我成為我的為整個世界的夢想的負責人。」對話搜索(英語:Conversational search)技術包含阿密特推出的一種「熱關鍵詞」的搜索技術,不需要一個接口,即用戶只需將Google搜索引擎說「OK Google」。[17]

在I/O大會上的觀眾演示,在其中一個用戶問了一個關於聖克魯斯地名的問題,搜索引擎除了查詢結果的介紹,還以「談話」方式回答。Google的約翰娜·懷特解釋說,搜索引擎使用知識圖譜的數據產生的結果:「知識圖譜知道,聖克魯斯是一個地方,且此列表與聖克魯斯有關。」[17][18]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