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是中國和印度間發生的一起邊境對峙事件。
2013年4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規模約一個排的隊伍在拉達克-阿克塞欽邊界未定的中印西段邊界實控線附近斗拉特別奧里地東南部約30公里的天南河谷(Raki Nala)建立了一個營地[1] 。以往的慣例是,中印雙方的軍隊都經常在這個爭議緩衝區交替巡邏,但都避免在此建立永久性設施或軍事要塞[2]。印度軍隊隨即反應,在中國軍隊營地約300米外建立了自己的營地。中印雙方開始了長達3個星期的磋商,在此期間,中國的營地通過直升機和卡車運送給養和人員予以支持 。5月5日,爭議得到解決,雙方同時撤軍,未發生衝突及人員傷亡[3]。作為協議的一部分,印度軍方同意拆除距斗拉特別奧里地約250公里之遙的楚木惹(Chumar、Chumur;楚馬)-支普齊(Chepzi)爭議區的部分工事。[4]
南疆軍區在中印邊境西段設置的邊防連(哨所) | |||||||||||||||||||||||||||||||||
---|---|---|---|---|---|---|---|---|---|---|---|---|---|---|---|---|---|---|---|---|---|---|---|---|---|---|---|---|---|---|---|---|---|
|
印度軍隊在拉達克爭議邊境附近的基地、邊防營房 |
---|
1 斗拉特別奧里地, DBO2 Gapshah3 Track Junction4 Qizil Langar5 Burtse6 穆爾古木爾格7 Sultan Chhushku8 KM 1209 Chhumed10 Gogra11 Kyam Hot Springs12 Karam Singh13 Tsogstsalu14 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兵營(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 barrack)15 Chatse16 Thakung17 楚舒勒簡易跑道18 曼冬錯,中印邊境邊防會談會晤站19 Dachung Yogma20 Thangra21 Loma22 Dungti23 Tagyarmale24 Fukche (Nindale)25 Tashigang26 Koyul27 Demchok base28 碟木綽克29 碟木綽克兵營 |
南疆軍區在中印邊境中段設置的邊防連(哨所) | |||||||||||||||||||||||||||
---|---|---|---|---|---|---|---|---|---|---|---|---|---|---|---|---|---|---|---|---|---|---|---|---|---|---|---|
|
印度軍隊在拉達克、喜馬偕爾邦爭議邊境附近的基地、邊防營房 |
---|
1 Ukdungle2 Chumar 楚馬3 Takdible 塔克季布列4 north Sumdo5 Sumdo6 Sumdo Helipad7 Dhar Karjenpa8 Dhar Pangkauirik9 則郎10 次吾果11 east 次吾果12 阿爾棟13 巴恰拉14 Kaulrik 曲惹15 Kaulrik Helipad16 POST Shipki La17 Up Mohal Tashi Gang18 Pooh Helipad19 Pooh Military Hospital20 Dhar Maryul21 Surting Ting22 Dhumti |
背景
阿克賽欽地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西藏兩自治區與印度的邊界西段,阿克賽欽(Aksai Chin)是突厥語,意為「中國的白石灘」,這裡的「欽」(秦)就是突厥語中國的意思[來源請求]。中國方面擁有實際控制權,絕大部分屬於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南部很小一部分屬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管轄。印度方面則認為此地屬於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阿克賽欽地區總面積42,685平方公里,其中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里,佔中印西段邊境爭議地區總面積的33,500平方公里的絕大部份。中國實際控制克什米爾東北部阿克塞欽地區(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闐縣),印度控制巴里加斯地區(屬於噶爾縣扎西崗鄉)約450平方公里。
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簽署《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雙方將通過協商制定在實際控制線地區的有效信任措施。任何一方都不在雙方確定的區域內進行特定規模的軍事演習。」1996年11月簽訂《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中印邊境就此解除了戰爭氣氛,對民間跨越界交往的控制開始放鬆,自發邊貿開始展開,也對加強兩軍相互信任,緩和邊境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6月,瓦傑帕伊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確認發展長期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2005年1月二國舉行首次戰略對話,溫家寶總理訪印並簽署《中印聯合聲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阿克賽欽作為新疆-西藏公路的必經之地,在戰略上這一地區有重要的意義。由於目前中印兩國在尊重彼此既得領土的意見上達到了一致,因此大大降低了這一地區再次發生領土爭端的可能性[5]。
然而,由於中印邊界從未劃定和踏勘,雙方對實控線(LAC)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實控線兩側,有一個約20公里寬的地帶稱為「緩衝區」[來源請求],雙方邊防部隊在此交替巡邏。2000年以來,中印雙方在在實控線兩側開始大規模修建道路等基礎設施,並且互相把對方的這一舉措視為潛在威脅。[6] 印度政府宣稱,中國軍隊每年非法進入印度領土數百次。這些行為的絕大部分並沒有引發事端。2011年,中國軍隊深入楚木惹爭議區18公里,拆除了楚馬要塞17處印軍用石頭壘砌的堡壘[7]。
事件經過
2013年4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規模約一個加強排的隊伍(50人)在拉達克-阿克塞欽邊界未定的中印西段邊界實控線附近斗拉特別奧里地東南部約30公里的天南河谷(海拔4968.24米)建立了一個擁有4頂帳篷的營地[1][8]。印度最初聲稱,中國邊防軍侵入了實控線印度一側10公里,後來又修改為19公里[9][2]。該營地第二天被印藏邊境警察部隊(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ITBP)發現,ITBP立即在距中國軍隊營地300米之遙處,設立了擁有8頂帳篷的印軍營地。中國的營地通過直升機和卡車運送給養和人員予以支持 [9]。印度政府認為這是2013年最嚴重的邊境事件[10]。
印度軍方遵循克制政策,試圖使此問題保持「局部性」和「戰術性」,以便給印度政府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整個事件中沒有人開槍,印度軍方並沒有試圖包抄中國軍隊。印度軍隊作出了最小限度的努力,以進一步鞏固其初始部署。雙方人員互相打出橫幅,要求對方撤離自己的領土。中印軍隊雙方營地的官員,舉行了多次談判[5]。大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這一行動釋讀為炫耀武力,也有一些西方雜誌推測,中國的這一行動,是為了抗議印度在楚木惹爭議區建立「永久設施」(楚馬要塞)[2]。中國網上最負盛名的軍事智庫認為,這一事件是「偶然性」的,「沒有刻意安排」。[11]
印度政府外交抗議,要求中國撤出他們的軍隊,並承認在事件發生前的邊界現狀[12]。中國公開回應,否認在事件發生處有任何邊界問題,指出其部隊並沒有越過實控線[13]。印度決定不採取軍事行動,並繼續安排其外長薩爾曼卡蘇(Salman Khurshid)計劃已久的對中國的訪問[14]。在印度議會,印度政府對此一事件的處理受到了反對黨的嚴厲批評[15]。反對黨認為,印度這次的「戰敗」如同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5月3日,在事件解決的前兩天,由於反對黨諸如「把中國趕出去,拯救國家」等破壞性舉動,印度議會被迫休會[10]。
談判歷時近20天,在這期間,中國在事件發生地增加了他們的軍事存在[9]。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印度同意中國的要求,拆除距斗拉特別奧里地約250 km之遙的楚木惹爭議區楚馬要塞的部分正在使用的碉堡。 中國的其他要求包括拆除印度在實控線沿線布設的監聽和錄像設施;終止拉達克牧民進入中國領土游牧等。但是印度對中國的這些要求採納到什麼程度,尚不清楚[15]。協議達成後,雙方撤回各自的部隊,結束對峙[9]。 5月5日,事件結束[10]。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