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14°39′07.6″N 90°30′21″W

事实速览 日期, 地點 ...
2010年危地馬拉城地陷
日期2010年5月30日
地點危地馬拉危地馬拉省危地馬拉城
傷亡人數
至少15人死亡
关闭
Thumb
位於佐納2區的2010年地陷

2010年危地馬拉城地陷是在危地馬拉共和國危地馬拉省危地馬拉城佐納2區出現的一個約20米寬、30米深的災難性地陷,該地陷吞噬了一幢三層樓高的工廠和一位保安[1][2][3][4][5],造成至少15人死亡。這個地陷的形成有多個不同的原因,其中包括2010年的熱帶風暴阿加莎帕卡亞火山爆發,以及下水管道的破裂和泄露等。多位地質學家要求危地馬拉政府加大對下水道系統的檢查頻率,並對地陷的填充提出了新的方案。

背景

總體而言,危地馬拉城出現地陷的風險很高而且無法預測[6]。2007年該市就曾出現過一個類似的地陷,深度更達到100米[7][8]。2007年危地馬拉城的地陷是由於下水道中的液體對該市未膠結的沉積火山灰石灰岩和其它火山碎屑岩的侵蝕作用引起[7][8]。自那以後,該市對廢水和徑流的處理方式有所改進,管道周圍的這一危害性也就相應得到了緩解[9]。同時,連場暴雨的雨水滲入地下並進一步溶解危地馬拉城的地下岩層,也促進了地陷的坍塌[10][11]。2010年這個地陷的坍塌也有着類似的原因[12]

形成

排污管道

Thumb
熱帶風暴阿加莎在危地馬拉引發的洪水。

危地馬拉城是建立在火山浮岩沉積層上,地陷也是因此形成[3]。這些沉積層密度較低,而且未經固結,所以很容易受到侵蝕[3]。據達特茅斯學院地質學家山姆·博尼斯(Sam Bonis)所稱,由於城市區劃法規和建築規範較為寬鬆,所以只要漏水的水管長時間沒有得到修理,就足以達到地陷形成所需要的條件[3]。博尼斯表示,瓜地牙拉市的這個地陷並非地質上的落水洞(英語:sinkhole),因為落水洞的形成存在自然因素,但這一個主要是人為造成的[3]。此外博尼斯還稱,落水洞通常都是從石灰岩上形成,但危地馬拉城地下數百米都不存在石灰岩[3],他因此建議將這個地陷改稱為某種與管道有關的名稱[3]

熱帶風暴阿加莎

Thumb
熱帶風暴阿加莎的路徑圖。

2010年5月24日,氣象預測部門在哥斯達黎加西海岸發現了一個低壓[13]。5月29日,這股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阿加莎(Agatha[14]。當天稍後,系統在略有增強後以每小時75公里的風速登陸墨西哥危地馬拉邊境地區[15]。到了5月30日早上,風暴中心已經越過了中美洲地勢最高的地區,並消散成低層環流[16]。風暴帶來的暴雨拓寬了空腔體,最終導致地陷的坍塌[3]

帕卡亞火山爆發

Thumb
帕卡亞火山。

5月27日,阿加莎成為熱帶低氣壓兩天前,位於危地馬拉城以南約40公里的帕卡亞火山發生爆發,至少造成一人死亡,並給附近地區籠罩了一層厚厚的火山灰[17]。這次噴發還促使政府關閉了該國的國際機場[18]。隨着阿加莎的形成,人們擔心風暴帶來的過量降雨可能會令情況更加嚴峻並引發火山泥流[19]。火山灰導致地下管道被煙塵阻塞,增大了管道出現破裂的可能性[3][4]

坍塌和後果

當地一家《時針》(La Hora)日報的記者瑪麗拉·卡斯坦尼歐(Mariela Castañón)在報道中稱地面突然間就坍塌了,瞬間吞噬了一幢三層高的工廠和一位保安,電線杆也被拖入地下。政府稱暫無法確定這位保安是否已經死亡[1][20]

這個地陷在危地馬拉城的佐納2區坍塌,至少造成15人死亡,還有300位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脅[2]。由於排污管道在此次坍塌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包括山姆·博尼斯在內的多位地質學家都要求危地馬拉政府增大對下水道系統的檢查頻率[4]

據官方消息稱,本次地陷的坍塌與2007年該市的另一個地陷存在類似之處,都有可能是因為排污管道破裂而引起[4]

更大範圍內,當阿加莎在當地造成人員傷亡後,危地馬拉立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21]。5月31日,政府開始部署國家援助,全國各地都開設了對風暴受害者的捐贈接收站點。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英語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消息稱,危地馬拉的學校將至少關閉到6月4日[22]

填補地陷

地陷坍塌後,當地立即計劃用水泥石灰岩組成的複合材料對其進行填充。這種材料在當地被稱為「lodocreto」,曾被用來填補2007年的危地馬拉城地陷。但是也有報道認為另一種被一些地質學家稱之為「分級過濾技術」的方法可能效果會更好,這種方法將使用連續多層大石塊、小石頭和沙礫來填充地陷,同時也因為如果用水泥來填補地陷有機會會將地下徑流發散到其他區域,提高該市其他地區將來發生地陷的可能性。而在分級過濾的方式下,水可以直接滲過去[23]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