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颶風麗麗(英語:Hurricane Lili)是有紀錄以來僅有的五場12月大西洋颶風之一,也是1984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13場和最後一場熱帶風暴。麗麗於12月12日經亞熱帶氣旋發展而成,最早源自百慕大以南的鋒面槽。氣旋向東南方向移動,之後轉向北上,逐漸轉變成熱帶氣旋並於12月20日達到颶風標準。麗麗轉向南下,然後又轉朝西南方向前進,短暫對加勒比海北部多個島嶼構成威脅,但很快就逐漸減弱,最終在多米尼加近海逐漸消散。除降下小雨外,風暴沒有引起任何破壞。
1984年12月中旬,百慕大以南近海有鋒面槽持續停留。12月9日,有上層擾動天氣進入這片海域上空,沿鋒面波產生大範圍對流。新生的系統朝東北方向移動,對流內逐漸發展出環流,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於12月12日把位於百慕大東北方向約440公里洋面的天氣系統歸類成亞熱帶風暴。[1]
風暴起初向東北飄移,風速已達每小時95公里而且還在繼續增強。12月13日,氣旋因受北側的高壓脊影響被迫迴轉東南,次日又因上空發展出上層冷心低壓而轉向南下。由於高壓脊存在薄弱環節,風暴又轉向東北,移動速度提升至接近每小時65公里。12月17日轉朝西北方向移動後,高氣壓天氣系統再度阻擋風暴繼續北上,令其朝東南偏南前進。外界環境有利於氣旋進一步強化,風暴於12月18日達到風力時速115公里強度。據衛星圖像顯示,風暴於12月19日達到颶風強度,次日又有靠近氣旋中心的船隻測得每小時120公里風速。根據這些數據及980毫巴(百帕,28.94英寸汞柱)的最高中心氣壓,[2]還有風暴中層次分明的風眼[3],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位於百慕大以東約1180公里洋面的氣旋歸類成颶風並以「麗麗」(Lili)命名[2]。
氣旋繼續保持總體南下趨勢,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的最高強度。受東北方向發展出的高氣壓影響,颶風加速朝西南移動。12月22日,麗麗再度掠過一周前經過的海域,移動路線形成大面積環路。受移動速度過快、風切變增多這樣的雙重不利條件影響,風暴穩步減弱,於12月23日在安地卡島東北方向約690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風暴。逼近背風群島期間,麗麗急劇消退,最終於12月24日在多米尼加近海完全消散。[2]
麗麗於12月20日達到颶風強度,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三個在12月達到颶風標準的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前兩個分別是1887年的無名颶風和1954年的颶風愛麗絲,此後還有2005年的颶風艾普塞朗達到同一目標。此外,1998年11月下旬形成的颶風妮科爾一直持續到12月初,因此也屬於12月颶風。[4][5]
颶風麗麗的移動速度很快,波多黎各和維爾京群島因此於12月22日收到颶風觀察預警。風暴減弱後,預警隨即中止。[6]面對氣旋威脅,波多黎各有關部門在該島北部沿海地區發布小型船隻避險公告。逐漸減弱的麗麗在當地產生小雨,但沒有出現任何造成破壞的報導。[7]麗麗一度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產生狂風天氣,但同樣沒有任何災情報導[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