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輪寺(英語:Baolun Temple),曾名白岩寺、白崖寺、龍隱寺,位於重慶沙坪垻區磁器口古鎮,坐落於嘉陵江畔、白崖山(也叫白岩山)上。
寶輪寺正殿 | |
---|---|
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沙坪壩區磁器口 |
時代 | 明 |
編號 | 22 |
認定時間 | 1983年12月1日 |
寶輪寺正殿(含寶輪寺) | |
---|---|
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直轄市級) | |
地址 | 沙坪壩區磁器口白岩山 |
時代 | 明代 |
編號 | 44 |
認定時間 | 2000年9月7日 |
歷史
寶輪寺始建年代有多種說法,民間傳說為唐朝時由尉遲恭主持修建,也有人認為是西魏年間(535年—556年)所建[3],而官府所修的《巴縣誌》則稱是宋真宗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所建。[4]
寶輪寺因山而初名白崖寺或白岩寺。至明朝,成帝朱允炆被朱棣篡位,避難於此,白岩寺遂易名爲龍隱寺。清朝改為寶輪寺。寺院在鼎盛時期有殿宇16座,佛像372尊,後毀於明末戰火,只留下大雄寶殿一座。抗日戰爭時又被炸毀一些後院禪房。[5],
解放後辦過校、住過居民,改革開放後政府撥款將其修繕,進行保護及重建工作。寺院於1988年復對外開放,再次香火不斷,再續千年盛景[6]。
景區
寺院現為收費景區。現存建築多爲明清風格。因明成帝在此避難,寺院正門建有一塊書有「龍隱禪院」的石牌坊,也毀於明末戰火。現大門處龍隱禪院牌坊爲改革開放後仿製。
寺院正殿為「大雄寶殿」,為明宣德七年所建,占地約400平米。「大䧺[7]寳殿」牌匾上四個大字由趙樸初所題。大殿前有香火台,常年香火不斷。
傳說
民間傳說,在大雄寶殿的古佛下有一個「流米洞」,流出米糧,供寺僧食用。後來一個有貪念的僧人,總想多接米,流米洞則不複流米。
傳說建文帝朱允炆想吃肉,令僧人去買,可惜僧人去得太晚,市上已無肉,光剩豬血旺。於是僧人將血旺加配料製成毛血旺,傳開後成為當地一道著名小吃。
參考及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