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風峒變亂[1]:497、黑風峒瑤民起義[2]:51是南宋嘉定初年,黑風峒、赤水峒、水口峒、九峰峒、青草峒等峒民(今瑤族先民)發起的非流寇型的叛亂[1]:530。黑風峒首領羅世傳和李元礪是主要的叛亂領袖。此次叛亂是南宋峒蠻叛亂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的一次[3]:35。叛亂波及區域,東西、南北各約五百公里,約十萬平方公里區域。至少涉及邵、永、桂陽、衡、郴、潭、連、韶、南雄、南安、贛、吉、汀等十三個州軍[1]:530,共四個一級行政區——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廣南東路、福建路[1]:497。
南宋政府通過招安、圍剿、分化、利誘、暗殺等方法,在嘉定四年(1211年)平定叛亂。行政上分設酃、資興、桂東,確定了此後湖南與江西的省界線[1]:530。
中華民國作者稱為黑風峒變亂[1]:497。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多稱起義,稱黑風峒瑤民起義[2]:51、黑風峒瑤族人民起義[3]:35。或認為涉及漢族,稱黑風峒瑤漢農民起義[4][5]:44。
南宋時,峒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山洞,聚居於峒的民眾即是峒蠻,是今瑤族、侗族等民族先民。本次變亂涉及黑風峒、赤水峒、水口峒、九峰峒、青草峒等峒,又以黑風峒、赤水峒為禍最烈[1]:497,530。諸峒具體地點有不同說法。黑風峒時屬郴州[6][1]:501、504。時在桂陽縣、今桂東縣境內[5]:44。有作者認為具體地點在桂東縣青山鄉彩洞瑤族村[4]。水口峒時屬茶陵縣[1]:525。青草峒地點有三種說法:一、今炎陵縣西南,與資興市交界的青草砦;二是,資興市境內,原興寧縣縣治南約20公里的青草村;三、汝城縣縣治東北20公里處的青草峒[1]:506。
相關史料中,叛亂領袖羅世傳和李元礪皆被稱黑風峒寇。依據當時情況,兩者本不相同。當代研究者李榮村指,羅世傳直屬部眾為狹義上的黑風峒寇,李元礪等是廣義上的黑風峒寇[1]:507。
相關史料中,有羅世傳、羅孟二兩個名字,實為一人[1]:506。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羅世傳反。宋廷招安[6]。羅世傳反叛原因有數種說法。一是,《宋史·卷四百三十》李燔傳,地方官員刺激峒民、軍隊鎮壓引發;二是,峒民內部紛爭、自殺仇殺,地方官員處理不當引發;三是,徐誼墓誌所記,羅世傳與叔叔羅時忿爭仇殺,地方官員干預不當,羅世傳「怒殺飛虎親兵以叛」[1]:504。
李元礪所在峒不詳,或稱他為溪峒集團[1]:503。李元礪反叛、攻打郴州時間在嘉定二年(1209年)九月或十一月[1]:50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