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海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海海峡map

黑海海峽,又名土耳其海峽土耳其語Türk Boğazları),是土耳其西北部的兩條國際重要水道。該海峽是連接黑海地中海間的一系列國際通道,主要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組成,並位於馬爾馬拉海兩端。該海峽與馬爾馬拉海是土耳其領海的一部分,並受其政權管轄。

Thumb
Bosphorus
Dardanelles
這是描繪海峽位置的地圖,紅點指博斯普魯斯海峽,黃點指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的國家疆域以綠色顯示。
Thumb
黑海海峽涵蓋博斯普魯斯海峽(紅色)、馬爾馬拉海、及達達尼爾海峽(黃色)

該海峽位於歐亞大陸西部,傳統上被認為是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也是歐洲土耳其亞洲土耳其的分界線,因其國際商業、政治與軍事的重要性,該海峽在歐洲乃至世界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自1936年以來,該海峽一直依據蒙特勒關於海峽制度公約執行。

地理

作為海上通道,黑海海峽連接著東地中海巴爾幹半島近東歐亞大陸西部的各個海域。具體而言,該海峽是從黑海到愛琴海,並聯通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路,是重要的國際航線,尤其是透過這個海峽出入的俄羅斯船隻而言。

該海峽由兩個部分組成:

土耳其的經濟活動之發展會威脅到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如一些特有種海豚港灣鼠海豚[1]

海峽問題

Thumb
博斯普魯斯海峽
Thumb
達達尼爾海峽

至少自從青銅時代的軍隊在愛琴海入口附近打特洛伊戰爭以來,這個海峽就具有相當高的戰略意義,亞洲和歐洲之間狹窄的過境點為民族的遷徙和入侵提供了絕佳的路線(例如波斯人加拉太人突厥人)。在鄂圖曼帝國衰弱期間,「海峽問題」牽涉了歐洲外交官鄂圖曼帝國:比如,根據1841年7月23日,歐洲大國們:俄羅斯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締結的《倫敦海峽公約》,鄂圖曼帝國的「古代統治」將允許之在戰時關閉黑海海峽,除了蘇丹盟友的戰艦以外。[2]該條約成為一系列涉及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條約之一。他是為牽制1833年制定的《互助條約》,該條約允許鄂圖曼帝國在全面戰爭的情況下,讓「黑海大國」(即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帝國)的軍艦可以自由通過該海峽。

該海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變得極為重要,因為它成為協約國西方戰線之間樞紐帶。英法海軍未能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但在1915年3月至4月的秘密海峽協定英語Constantinople Agreement中,三國協約成員國同意──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話──俄羅斯帝國將可以得到足以控制、俯瞰海峽的鄂圖曼領土。英法聯軍後來發動加里波利戰役,試圖兩棲登陸後隨即控制半島但未能成功;俄國則在聖彼得堡革命,這個計畫被徹底阻礙。[3][4]

最新關於這個問題的條約是《蒙特勒關於海峽制度公約》。該公約允許土耳其對出入海峽行使控制權,但和平時期時,須保證民用船隻可以自由通行。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