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黑山賊東漢末年黃巾之亂隨後興起的民變勢力。當時有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各自起兵,勢力大的有二三萬人,小的亦有數千人。漢靈帝未能平定他們,只好遣使安撫,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給予舉孝廉及任計吏之權。但朝廷的軟弱態度,令變民各佔山為王的風氣有增無減。[1][2]

歷史

東漢光和七年(184年),適逢黃巾起,常山真定人堵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博陵人張牛角亦聚眾起事,自號將兵從事,與堵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一起攻打鉅鹿郡癭陶縣。張牛角被箭重創將死,臨終時命令眾人今後跟從堵燕,告曰:「必以燕為帥。」堵燕遂改姓張。其後跟隨張燕的人眾越來越多,勢力遍及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的山谷,眾至百萬,號曰黑山。漢靈帝束手無策,河北諸郡為黑山賊所侵害。張燕遣人至京都向朝廷乞求投降,朝廷拜張燕為平難中郎將。[3][4]張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朱儁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後來董卓專權,遷天子於長安,天下群雄並起,張燕遂以黑山勢力與豪傑相結。[5]

初平二年秋七月(191年),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6]

冬,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爆發界橋之戰。張燕遣將杜長等助公孫瓚,與袁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7]

袁紹因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初平三年春(192年),曹操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曹操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曹操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8]

初平四年三月(193年),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袁紹郡守栗成。原黑山賊陶升,自號「平漢將軍」,因不忍鄴城中的百姓受到傷害,於是獨反諸賊,將部眾踰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載袁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袁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9][10]

六月,袁紹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口,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於毒及長安所署任冀州牧壺壽,斬黑山賊眾萬餘級。[11]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12]

張燕召集剩餘黑山軍,聯合南匈奴屠各、鴈門烏桓,與袁紹戰於常山。張燕精兵數萬,騎數千,袁紹此時亦得到呂布軍助戰,勢均力敵。呂布領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13]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黑山軍元氣大傷,失去眾多山賊將領、軍馬不計其數,從此黑山之勢不復當年。

建安元年(196年),臧洪反袁紹,臧洪捨棄向附近的黃巾餘黨求援,而向黑山軍張燕請求發兵解圍,並以書信回覆袁紹說:閣下譏笑我期望以黑山為救兵,而沒考慮與黃巾聯合呢!加上飛燕之部屬全部聽受於王命。過去高祖取彭越於鉅野,光武創基業於綠林,最終能龍飛中興,以成帝業,如可輔佐君主中興成就帝業,又何須計較呢!何況我是親奉璽書,與他們行事的。[14]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引黑山賊為援兵,解易京之圍。張燕率兵十萬來救,但援兵還沒到,書信被袁紹軍截獲,袁紹軍遂將計就計,舉火誘公孫瓚出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只好回到城內堅守。袁紹軍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15][16]公孫續後為屠各所殺。[16]

建安十年(205年),張燕見袁氏敗亡,冀州易主,遂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到鄴城拜見曹操,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自此張燕率眾歸降曹操,黑山賊不復存在。[17]

Remove ads

黑山諸陣營

綜合《三國志張燕傳》分別引《九州春秋》《典略》《漢紀》以及《後漢書朱儁傳》記載,黑山諸陣營活躍於常山真定、博陵、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諸山谷相連,眾至百萬人,並由黑山張燕統領諸山賊陣營。

以《九州春秋》為主要資料,再按其他記載作補充,共整合出24個陣營:

  • 黑山
  • 白波
  • 黃龍
  • 左校
  • 大賢
  • 牛角
  • 白騎
  • 五鹿
  • 羝根
  • 苦蝤 (苦唒)
  • 劉石
  • 平漢
  • 大洪 (大計)
  • 司隸
  • 緣城 (掾哉)
  • 羅市
  • 雷公
  • 浮雲
  • 飛燕
  • 白爵 (白雀)
  • 楊鳳
  • 於毒
  • 白繞
  • 畦固
  • 《九州春秋》

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

  • 《典略》

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 張璠《漢紀》

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

  • 《後漢書朱儁傳》

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九州春秋》「大計」作「大洪」,「掾哉」作「緣城」。「苦唒」作「苦蝤」)

Remove ads

黑山將領

  • 張牛角,博陵人。聚眾起事,自號將兵從事,與褚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一起攻打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臨終時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
  • 張燕,常山真定人。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主帥張牛角死,褚燕遵從牛角遺命統領部眾,重此改姓張。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
    • 孫輕王當,黑山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
    • 杜長,張燕派其率軍支援公孫瓚戰袁紹,被袁軍擊敗。
  • 楊鳳,靈帝對黑山軍束手無策,於是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後遂瀰漫,不可復數。(白波楊奉亦歸命朝廷,而二者讀音相近,或為同一人)
  • 於毒,河南人。曾與曹操於東郡大戰及攻破袁紹的鄴城,最終被袁紹出兵討伐擊殺。
  • 白繞,東郡之戰為曹操所敗。
  • 眭固,字白兔。東郡之戰失敗後投張揚,張揚部下楊醜殺殺害張揚後率眾投曹操,被眭固擊殺,眭固欲改投袁紹,被曹操派史渙等於射犬擊殺。
  • 郭大賢,郭泰,號大賢,起於白波。白波軍被李傕等所敗後,楊奉歸李傕。
  • 張白騎,即張晟,因愛騎白馬,號張白騎。於弘農叛亂,被征南將軍馬騰派遣校尉龐德討伐,大破張白騎於兩崤間。
  • 張雷公,因聲音大,號張雷公。
  • 李大目,因長有一雙大眼,號李大目,被袁紹討伐及誅殺。
  • 於羝根,因長滿鬍鬚的特徵,號於羝根,被袁紹討伐及誅殺。
  • 左髭丈八,為袁紹所擊敗。(關於左髭丈八的名號,按其他黑山將領皆以姓氏配上名號,推斷姓左,因咀上長有長鬚,故號髭丈八,丈八為誇張長度的虛數,而非真實的長度。
  • 青牛角,為袁紹所擊敗。(張牛角於黑山建立前已中箭傷死亡,因此非同一人。)
  • 黃龍,為袁紹所擊敗。
  • 左校,為袁紹所擊敗。
  • 劉石,為袁紹所擊敗。
  • 陶升,自號平漢將軍,鄴城之戰保護了袁紹家屬及衣冠百姓,最後歸順袁紹。
  • 白雀,或為白爵,事跡不詳。
  • 浮雲,事跡不詳。
  • 大洪,《朱儁傳》作"大計",事蹟不詳。
  • 苦蝤,事跡不詳。蝤,意思是天牛幼蟲,是一種破壞林木及建築物的害蟲;《朱儁傳》「蝤」作「唒」,音才由反,唒即微笑的意思。
  • 五鹿、司隸、羅市、緣城,此四勢力應是以地方名作稱號,(如郭泰號大賢,起事於白波,故稱白波賊),無其他事跡記載。
    • 五鹿,河北五鹿墟,又名沙鹿。相傳周穆王狩獵於此,遇到五隻鹿。《左傳·哀公元年》:「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杜預註:「五鹿,晉邑。」
    • 司隸,京師長安和京畿七郡等地區,相當於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及陝西省渭河平原,事蹟不詳。
    • 羅市,事蹟不詳。
    • 緣城,《朱儁傳》作「掾哉」,事蹟不詳。
Remove ads

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